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援鄂前线·战疫日记】金慧:那彻夜通明的医院是我见过最美的风景

  日记撰写人:贵州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师金慧


  2020年3月11日

 

  2月11日——3月11日,整整一个月;贵阳市——鄂州市,跨越1100公里。从整装待发到最后关头,与病魔赛跑,与疫情抗争。


  起初,确诊人数与死亡病例节节攀升,每天看着手机屏幕上更新跳动的数字,我的心情难以平静。现在,好消息接连不断,武汉14家方舱医院昨日全部休舱,鄂州市三医新冠肺炎患者已经全部“清零”。我所在的鄂州市雷山医院感染八病区病人也为数不多了。患者们在慢慢出院,病区也在陆续合并,胜利已经不远了。我明白,现阶段也不能麻痹大意,不松劲,要始终做好安全防护。  


微信图片_20200311182156.jpg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每天重复着医院驻地两点一线的生活。虽然每天进舱工作时间是4个小时,但要提前一个小时乘坐公车到医院。到达医院后,开始穿防护服。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好自己,不仅要严格按照流程穿衣,而且办公的老师还会给我们再三检查,确保严密性,不让病毒有可趁之机。在入舱前,大家会相互帮忙穿防护服,那一刻我感觉很有仪式感和安全感。


  不是没有畏惧和担心,但更多是要听从内心的召唤。入舱后每个病人要先巡视一遍,然后开始护理工作:输液、发药、测生命体征、发放餐点、收拾医疗垃圾、病房的消杀工作等等。虽然每一次护理、清扫、擦拭都有危险,但都要认真地去完成。在隔离病房内,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处处都是泪点。在有些人看来,这些患者只是等待救护车的平凡躯体,身处病房中的他们只会发出痛苦的呻吟。


微信图片_20200311182243.jpg


  然而真正的隔离病房里并不是这样的,多数时间他们会安静地看手机,来回走走,饭后锻炼。他们积极和善,心态很好。在我们感染八病区内,有“体育委员”和“组织委员”带领和监督大家每天做运动,哪怕只是几分钟,每个人都会参与。在他们身上,也闪耀着动人的一面。


  每天回到驻地酒店后,手机就成了我们的另外一个“小世界”。刷着每一条朋友圈,所有的信息都是那么令人感动。她们看着病人出院时也会感到激动和开心,她们会和家人视频时报喜不报忧,她们也会在夜里默默流泪,但是没有人会放弃。我们有信心决胜千里之外,那句“贵州鄂州,风雨同舟”的话也是用实际行动精彩诠释的。


  那彻夜通明的医院是我见过最美的风景。此时此刻,我们在这里有着共同的信念和目标。这段岁月将是我一生难忘的时光,目睹着我们彼此的收获和汗水,见证着快乐和忧伤,看着彼此的执着和奉献,经历着我们人生的抗“疫”之战。


  记者手记


  金慧是个浪漫、爱美、善良的90后女孩,同时也是隔离病房内,患者心中的“开心果”。


微信图片_20200311182431.jpg


  3月8日,国际妇女节。金慧收到了很多人送来的礼物。她就将这些礼物重新打包分发给患者,与患者一起共享节日的快乐。


  金慧也是个多愁善感的姑娘,每当听到患者问她“今天外面的太阳大不大?樱花美不美?”时,她都会湿了眼眶,然后笑着告诉患者,再坚持一下,病好了,她和患者一起去晒太阳。


  今天收到她的日记,字里行间深深感动了我。


  一个月的时间,病房里的患者越来越少,她也重新蜕变。


  金慧说,这个月下来,她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孩子,一个月的时间足够长大。她逐渐明白,“白衣天使”这个称谓不是表面的星光,而是背里的不为人知的付出。


  虽然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总是被汗水化雾,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都比平时艰难。但是金慧看到患者竖起大拇指表达感谢时,她的心里就暖暖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值得。


  什么是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模仿着前辈的模样,拼了命地救死扶伤罢了。


  这场战“疫”,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知道结局,那就是我们必将胜利。


  医护人员将所有的偏执和倔强,都藏在了厚厚的防护服内,化为了汗水。朦胧的护目镜上清晰地印着“疫情不退,我们不散”的承诺。


  医护人员每天都带着元气的微笑鼓舞着患者,将所有的辛酸苦楚藏在心里,化为了动力。厚厚的防护服上写着“贵州鄂州,风雨同舟”的约定。


  回到住处的他们,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和面具。轻轻擦拭脸上的压痕,此时的他们才终于可以吃饭喝水,这看似普通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却要坚持一天才能够完成。


  鄂州是个很美丽的城市,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有闻名的自然风光,可许多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没来得及去欣赏。但是夜里医院的点点星光,就足够让夜空璀璨。


微信图片_20200311182510.jpg


  这是一场烟花的盛会,在星空下上演,华丽的上场,终会圆满落幕。


  因为,这天上所有的星星都不及你们美丽,你们才是这夜空中最亮的星。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冯晨阳

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