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天眼观察 | 闭馆不闭网 服务不打烊,疫情之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启网络模式

1.jpg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席卷下的城市,每个人都守在家中等待疫情退散,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讲堂等公共文化场所关闭。尽管如此,人们的文化需求没有因此中断,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纷纷借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开启线上服务模式,开展“闭馆不闭网,服务不打烊”等活动:多彩贵州文化云开展抗疫专题活动;贵州省图书馆开发数字展厅;贵州美术馆、遵义美术馆等纷纷推出线上展览;贵州省博物馆、孔学堂文化大讲堂等开展线上讲座;省内各地文化馆开展文化慕课线上学习。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对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服务能力、扩展传播范围,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疫情锁住人们的脚步,但锁不住人们的内心涌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延时、不停歇。

2.jpg

  贵州省博物馆官网活动

  线下关门线上开花


  1月24日,贵州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企事业单位延期复工,各地学校延迟开学,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国有博物馆、文保单位等文博机构采取临时闭馆措施。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截至2月12日,贵州省依法依规暂时关闭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总数为19442家,取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拟开展的文化活动1959场、延期6场。


  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贵州省多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纷纷调集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出在线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服务不“打烊”系列线上活动。


  依托贵州大数据平台于2018年上线的“多彩贵州文化云”,利用自身的网络体系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展“全民抗疫  文化相伴”大型专题活动,形成“疫情早知晓”“作品传力量”“云上看非遗”“宅家看展览”等多个主题板块,在普及防疫抗疫知识的同时,将全省优质文化数字资源和全省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全民抗疫”主题作品,以在线互动的形式传播到千家万户。据统计,“全民抗疫  文化相伴”大型专题活动,已收集并对外展示“全民抗疫”主题文艺作品159件,在线浏览量达12万人次,目前活动还在进行中。


  打开贵州省博物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原本在线下展览的“骏驰骥骧——中国传统马文化展”“御苑风华——颐和园文物精选展”等转移到线上,“多彩贵州·民族贵州”系列网上展览开展得有声有色。闭馆以来,贵州省博物馆及时在网站、微信、微博上发布相关信息,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线上服务,如网上展览、文物解读、展览解析等,制作完成民族贵州基本陈列网上虚拟展厅,不断丰富线上视频、音频、图文资料。开展专题展览回顾、“闭馆不打烊,藏品线上赏”系列展览等活动,近期还推出“贵博云课”和新的网上展览,让群众宅在家中畅游博物馆。

3.jpg

  贵州省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活动页

  贵州省图书馆则依托总量超过150TB的线上资源开展网上阅读、线上展厅等系列活动,专题历史、艺术人文、科学科普等展览,让群众体验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多彩。此外,贵阳、六盘水、安顺等地纷纷开展图书馆线上阅读活动。安顺市图书馆精心策划推出品读经典、全民战疫听书打卡活动,14位名师带来《红楼梦》《边城》《西游记》等14本经典图书解读。


  2月1日起,遵义市美术馆推出了多项线上美术活动。打开遵义美术馆微信公众平台虚拟展厅,一幅幅精彩的美术作品在轻音乐烘托下通过手机屏幕呈现在观众眼前,点开作品不仅能感受到每一个细节的表现力,还能通过文字了解作品创作的主题和背后的故事。“红色美术作品展”网上展厅、“红色印记——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微信展览、“中国油画名家笔下的遵义油画作品展”图文赏析等线上展览,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随时随地感受遵义文旅改革带来的成果,特别是“红色印记——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美术作品展”线上展览,温暖人心,鼓舞斗志,已有5.7万人次通过现场和网络观展。


  3月4日,贵州省文化馆恢复对外开放。与以往不同的是,贵州省文化馆积极拓展线上功能,以新的面貌“开门迎客”,以“云复工”的形式助力复工。闭馆期间,贵州省文化馆官方微信推出《当今中国诗何为》《快板的基础教学》《广场舞编创技法》等多个视频点播教学,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新开设的文艺抗疫专栏中,“百门名家公益免费线上艺术课程”,各个年龄段的市民均可在线学习专业考级、艺考等相关必备知识,以及儿童艺术启蒙、音乐绘画艺术欣赏等艺术课程。


  此外,全省各级文化馆依托国家公共文化资源以及自身特色,开展文化慕课,把优质、便捷的文艺课程送至百姓手中。

4.jpg

  多彩贵州文化云微信公众平台活动页

  数字建设成效显著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来说,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实现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视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是消除信息贫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


  疫情发生以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作为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贵州,近年来,我省从健全制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开展试点探索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保障力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成绩显著,也将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渗透到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2015年至2019年,省级财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1.8亿元、2.1亿元、2.5亿元、2.04亿元、2.2亿元,支持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用于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组组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化站及民族村镇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方面。

5.jpg

  贵州省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建成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5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贵州省图书馆创建的贵州数字图书馆,是国内第一家面向全省读者用户全免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从2009年9月开通至今,已为1.75亿人次提供服务,访问量和资源使用率名列全国公共图书馆前茅,受到国家部委、国家图书馆、贵州省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的表彰。近年来,该图书馆利用云计算技术,引入“互联网+”思维,建立“云阅读”体系,建设云服务平台,让图书馆服务资源的供应向“智慧型”转型,运用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技术,整合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视听文献资源等各种文化资源,为读者提供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带领公众体验便捷、新颖、有趣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去年3月底,全省88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全部建成挂牌,5月底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并投入实际运行,实现了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覆盖。2018年上线运营的“多彩贵州宣传文化云”,纵向接入9个市(州)、贵安新区以及88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数据,各地群众不仅能通过县级融媒体中心第一时间获取资讯,更能通过“多彩云”为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的电商平台技术和运营支撑,享受到300多项政务、民生、电商、旅游等服务资源。


  2018年上线,以实现“一部手机尽享文化服务”为目标的“多彩贵州文化云”大数据平台,则包揽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山地文化与生态文化等内容,通过云平台,汇集全省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对外文化交流体系等文化信息资源。通过这一平台,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取,真正从政府“端菜”转变为自主“点单”。截至目前,多彩贵州文化云大数据平台已覆盖全省9个市州1537家文化场馆及旅游景区,累计注册用户数38.7万,平台日均浏览量达4.5万,平台活跃用户量近10万。


  疫情期间,按照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全省文旅行业复工复产的工作部署,“多彩贵州文化云”平台开设在线专题培训专栏,共10个课程板块,培训视频约4313分钟,全省文旅行业从业人员参与在线培训达两万多人次。通过手机终端向受众提供在线文化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努力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和“数字鸿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6.jpg

  遵义市美术馆微信公众平台线上展览

  依托技术开启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够提升整个社会民众的文化层次水平,更是社会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依托自身特点,整合现有数字文化服务资源,面对社会需求引入各种社会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日新月异,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各地区资源采集与整合的力度,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样也对公共文化服务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受疫情影响,人们对线上文化需求逐渐有了新的认知,疫情退去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成为必然选项。


  从国家层面来看,随着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全国文化资源共享以及数字博物馆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力度将会不断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我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和定位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疫情期间,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在‘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已推出6批300余个全国各类型展览;抖音与9家博物馆推出‘云游博物馆’活动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次疫情对数字化公共服务的确是一次考验,说不定还会引发新一轮的数字博物馆建设热。”在贵州省博物馆馆长陈顺祥看来,精彩纷呈的线上公共文化体验,离不开大量的基础工作和前期准备,否则线上服务只会流于形式。

7.jpg

  安顺市图书馆线上活动

  “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趋势,必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多彩。疫情之后,各家博物馆都会思考自己数字化和平台化,肯定会有更多的线上服务推出。未来,基于5G技术的普及,数字服务将越来越丰富和具有吸引力。”陈顺祥认为,迅速、便捷、互联、海量的数字化服务,将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但也不可盲目迷信数字化,或者陷入数字化的泥淖。数字化只是方式和手段的变化,而文化创新能力才是公共文化发展的发动机,网上内容再丰富,也代替不了现场的亲身体验和参与。


  从现实效果来看,疫情的发生,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是对长期以来公共文化和文博资源数字化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同时,通过线上组织广大艺术家创作传播抗击疫情的文艺作品进行展览展示,积极发挥了文化艺术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为防控工作做正面宣传,为一线人员加油鼓劲。


  对于贵州来说,近年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益于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还将持续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战略思维,从它的内涵理解,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均等化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贵州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张永环认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比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贵州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相康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赵相康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