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产业花开幸福来——三都自治县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三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地处贵州大山深处的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困难。但是不畏艰险的水乡人民,却在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三都,创造了发展奇迹。


  数据显示,三都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30808户134410人,到2019年下降至2248户5157人,贫困发生率由35.62%下降至1.53%,全县达到脱贫摘帽退出标准。


  这组数据,是三都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见证。


1..周覃镇威农大坝大图_看图王.jpg

周覃镇威农大坝

  近年来,三都按照中央、省、州脱贫攻坚部署安排,盯紧产业主攻方向,突出特色优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按照“四种三养一补充”产业发展思路,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以庭院经济为抓手,因村施策,精准确定扶贫主导产业,狠抓提质增效,不断探索实践产业扶贫机制和形式,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之路。


  如今,食用菌产业列入全省30个重点产业县,种植规模达3500万棒,种植面积列全州第一位;水果、蔬菜产业发展为三都助推脱贫攻坚的主攻产业,水晶葡萄13.6万亩、黄桃6.9万亩,水果种植面积列全州第一位。


  精准施策靶向攻坚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随着气温回升,茶树开始吐露新芽,山间一片茶香。三都县大河镇和平村的茶园也迎来了“明前茶”采摘期,当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紧抓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组织群众上山抢收“明前茶”,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1庭院经济小茶园种植_看图王.jpg

庭院经济小茶园种植

  “今年茶叶好好的,村里姊妹今天来帮我们摘茶叶,又卖得钱多咧。” 和平村村民陈兴裙对今年的茶叶很满意。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因受虫害侵食少、芽叶细嫩、品质好、价格高,于是便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和平村海拔在820—1636米之间,是典型的“高山村”,无霜期在272—320天左右,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者了解到,当地群众每人每天大约可采摘10多斤茶叶,高的可达到30斤左右。


  茶产业作为当地的主打扶贫产业,目前全村发展茶园面积14000亩,其中盛产茶园面积11000亩,年亩产收入3000—7000元,茶产业已覆盖全村家家户户。


7大河镇和平村春来群众采茶忙_看图王.jpg

大河镇和平村春来群众采茶忙

  和平村发展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做法,是三都县产业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三都茶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已经成为三都脱贫攻坚支柱产业,全县千万贫困群众依靠茶产业实现增收,漫山茶园已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目前,三都茶园种植面积由5.9万亩增长到10.84万亩,年均增长16.7%,投产茶园面积9.74万亩,年产量达2372吨,产值3.02亿元,覆盖贫困户2720户11153人。


  在脱贫攻坚战中,三都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突出精准到镇到村到户,因地制宜选准选优产业,制定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有效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精准发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目标。


三都通过开展“一补三强”党建引领思想扶贫活动,使贫困群众精神富起来、腰杆硬起来、腰包鼓起来。图为三都县蜜橘丰收。陈明珠 摄.JPG

三都县蜜橘丰收。陈明珠 摄

  目前,全县共发展小菜园13.5万亩、小茶园8.5万亩、小果园22.3万亩、小药园1. 6万亩、小田园3万亩、小作坊100余家、小养殖生态禽67.5万羽、生猪15.96万头、草坡牛4.5万头、山羊0.63万只等,覆盖91个行政村31016户133902人。全县146个贫困村已有120个村建立直通直供渠道,2018年农产品电商销售西红柿65吨、脐橙7.88吨、黄桃13.02吨、蜜桔262.5吨、土豆61.77吨等。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疫情束缚不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步伐。在中和镇新阳村田野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产业基地里,绿油油的蔬菜欣欣向荣,30余名村民分散在菜地里,抢收成熟的豌豆尖、菜苔,大伙儿一边唱着水歌,一边采收蔬菜,整个基地里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


6庭院经济小菜园种植菜椒_看图王.jpg

庭院经济小菜园种植菜椒

  新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潘金彩,由于父亲身患疾病常年瘫痪在家中需要有人照顾,她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年底得到入股分红,在合作社务工期间还有工资,“双收入”的她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老人也老了,小孩也在家读书,现在我在合作社里面收菜,来这里上班一天得70-80块钱。”中和镇新阳村村民潘金彩高兴地说道。


  据合作社经理石鸿佳介绍,这些新鲜蔬菜,将通过冷链物流销广东等发达地区,合作社以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为宗旨,采用“租赁+保底分红”“村委会+合作社+基地”“订单+合作社+农户”多种合作模式,向农户流转土地,统一种植蔬菜。


  目前该村合作社蔬菜基地种植300亩,辐射带动农户种植200亩,吸纳贫困户35人长期稳定务工,盛产期务工人员可达100人以上,务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10贫困户庭院经济食用菌种植基地_看图王.jpg

贫困群众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务工

  蔬菜基地的成立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助民增收。


  据统计,目前三都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39家,在38个贫困村注册合作社274家,实现了贫困村至少组建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标。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致富之源。三都在省提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基础上,三都县结合实际,探索推出“公司+基地+贫困户”、吉尔斯桑羊“1+7”飞地经济、万户水寨“1+7”前店后基地经济等模式,把贫困户的利益与企业、合作社有效捆绑,确保群众得实惠。


  2016年以来,已实现分红产业项目70个,分红资金942.44万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9835户40115人,2019年实施分红产业项目39个,投入资金6621.65万元,与建档立卡贫困户4750户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民稳定获得收益。


  统筹资金合力“造血”  新业态新动能精准对接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输血”更要“造血”。


  在脱贫攻坚战中,三都注重教育引导和内生动力提升,把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想脱贫、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来抓,组织技术骨干分赴各镇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就2019年共开展技术指导3059人次,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9农业技术工作员给群众指导黄桃种植剪枝.jpg

农业技术工作员给群众指导黄桃种植剪枝

  眼下,正值春耕生产时节,是果树修剪的黄金时期,三都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引导群众抓好春耕生产工作。


  在大河镇丰乐村,当地群众纷纷走上田间地头,开展黄桃春季管护工作,确保两手抓、两促进。


  丰乐村马场黄桃种植基地里,在技术人员的示范和指导下,群众们间隔一定距离、戴起口罩,正忙着修剪黄桃树枝丫,松土、挖沟、施肥,田间地头一派忙农时、抢春耕的繁忙景象。


  村民韦芝龙今年77岁,虽然岁数大了,但干起农活来仍是一身劲儿,韦芝龙告诉记者,他家种有9亩黄桃,去年的好收成让他尝到了甜头,于是今年赶在春耕之际,抓紧给地里的黄桃换个“新装”,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


三都黄桃喜获丰收.jpg

黄桃喜获丰收

  “村干部来田间地头教我们如何修剪,这两天正是施肥的季节,我们施了农家肥,这样果子口感好,又甜,又大。”韦芝龙高兴地说。


  “我们到田间地头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做好春耕、保增收,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大河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工作员游先育说。


  据了解,该黄桃种植基地目前已发展至1200多亩,2019年丰产10万多斤,按平均售价每斤6元来计算,收入达60多万元。


  农民增收,关键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激活新动能。


都通过开展“一补三强”党建引领思想扶贫活动,使贫困群众精神富起来、腰杆硬起来、腰包鼓起来。图为三都水晶葡萄丰收。 (三都县委宣传部 供图).jpg

三都水晶葡萄丰收

  在脱贫攻坚战中,三都积极培育贵州永兴农业、三都正邦农业、三都泓霖茶叶等省、州、县龙头企业36家,成功引进贵州吉尔斯、贵州广源堂等10余家县外龙头企业入驻,以黄桃加工厂为重点的周覃工业园,以吉尔斯羊为重点的扶贫产业园,以辰南服饰、妮的酸食品公司为重点的大河返乡创业园等相继建成,带动贫困户6631户28344人。


  结合农产品营销需要,做大做优做强“三都乡筹”等电商平台。


  充分发挥“水晶葡萄之乡”“供粤港澳蔬菜基地”“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县”等品牌优势,唱响群众脱贫致富“最强音”。


  2014年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销售农产品20.7万吨,销售额达10.35亿元,助推黔货出山,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与此同时,三都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全国人大代表宋水仙、州人大代表张义琼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带领少数民族妇女发展指尖经济,解决上万名汉话都不会说的妇女就业问题。


  对于三都而言,时间的脚步从未停歇,奋斗的印记清晰可见,全面小康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铁清 王佩平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