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踏上“加速轮” 建好农民“绿色提款机”——全省凝心聚力走好山地特色林业经济一盘棋

  山,因树而美;人,靠山可富。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在决胜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斗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以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为抓手,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调结构,念好茶叶、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水果、刺梨等产业的“山字经”,书写着百姓富生态美的优异答卷。


金黄的刺梨挂满枝头(六盘水市宣传部供图/资料图)


  布谷催春情更迫。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大考”,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干部群众,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生产,沿着实施农村产业革命的既定目标和行动号令,全省各地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凝心聚力走好山地特色林业经济一盘棋,让绿水青山变成贵州人民的“绿色提款机”。


  把好“方向盘”——早谋划,定目标,把结构调“优”,让规模做大


  三月贵州,人勤春早。连日来,在贵州高原的山山岭岭间,伴随着山花烂漫,树木吐绿,干部群众走进山间坡地,种植茶树、果树、花椒、竹子、皂角等苗木,采摘茶叶和养禽养蜂,一派播种丰收梦想的热闹场景。


  凡事预则立。把好“方向盘”,定好“线路图”,进行早谋划,则忙而有序。


  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调结构,因地制宜把结构调“优”、把规模做大。今年1月初,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联席会议印发《关于调整农村产业革命领衔省领导和特色产业的通知》,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优化调整。其中,将茶叶、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水果、刺梨产业等成为壮大林业经济“肱骨之选”,中药材、牛羊、生态家禽、食用菌则成为与林草休戚相关。


省林业局带队深入毕节纳雍、威宁等多个县区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


  早谋划,抢抓春耕窗口期。2月8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为综合利用林业资源,加快“林业+产业”融合发展,让山坳、坡地与坝子串珠成链;定下了全省今年林业产业基地达到5000万亩,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2000万亩的目标……


  握好“方向盘”,当好“领头羊”。“要大力推动林业特色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找准市场定位,准确评估市场空间,用好项目资金,扩大项目规模,提高项目效益……”省林业局深入毕节纳雍、威宁等多个县区的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开展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为各地林业产业扶贫明方向,稳民心。


  为有效推进12大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全省继续实行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制度,采取一个产业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套推进方案的措施,落实“厅长包片”“处长包县”紧盯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高质量的山地特色农业、林业经济。


  踩上“加速轮”——瞄靶向,抢时间,让“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


  旌旗猎猎、战鼓催征。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抢抓林业春种,力促把“优质资源”转化“优质产业”,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失去的损失补回来。


  瞄准靶向,让林地从坡地向坝区延伸,拓宽特色林业“势力范围”。


  近日,武陵深处的松桃自治县正大镇水竹坝区精品水果基地上一派繁忙。扶树、覆土,两人一组,协同合作……200多户1000名群众投入抢抓春耕时节的农村产业革命突破战中。立足坝区6000亩以上和非坝区2000亩以上新增种植任务,正大镇聚焦4大坝区林业调优,统筹非坝区山地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打出“长短结合”“林下种植”系列“组合拳”。仅水竹坝区已完成300多亩9个品种的果树新增种植,共完成投资360余万元。


松桃自治县正大镇水竹坝区经果林基地上,农户正种植梨树(龙晓警/摄)


  从江县在国有林地坡地抢栽抢种,完成林下中药材新增种植面积1269亩,总投入资金4791万元,与原有28000亩钩藤、铁皮石斛等,形成万亩连片林下中药材产业带,山坳、坡地串珠成链。


  大方县投入850万元林业资金,调运皂角、刺梨、花椒等苗木300余万株,栽植花椒14684亩;织金县围绕去冬今春20万亩皂角建设任务,调运皂角苗150余万株,整地2万亩,栽植皂角1.1万亩。


  围绕着2020年全省新增果园800万亩、完成特色林业产业(竹、油茶、花椒、皂角)营造林面积150万亩、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4%等既定目标,全省相关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专班组、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干部和广大群众,正投身到农村产业革命主战场,用汗水编织梦想,用耕耘迎接收获,建好“金山”,不负青山。


  走好“产销路”——用好组织形式,融合三产发展,建好农民“绿色提款机”


  春吐“黄金芽”,农民笑开颜。


  从2月上旬开始,普安、水城、关岭、黎平、正安、普定、江口、兴义等10个茶区的特早生品种茶园陆续开采,茶农们妙手采茶青、茶商抢收茶,一派春茶丰收喜景……


  “一天下来有100多元,我来茶山采茶已经有4天,现在有500多元,收入很不错。”正在采茶的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农余思学说。茶产业作为普安县的支柱产业,仅春茶采收、加工生产就能带动全县6000多户群众实现户均增收过万元。截至2月底,全县茶青产量已达503.3吨。


  “我们加工厂40多台制茶机早已开机,每天收购茶青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斤,产品供不应求,没有库存。”贵州普安盘江源茶业有限公司的罗明刚最近忙得不可开交。


  自2月10日第一家茶企复工复产以来,普安县15家茶叶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复产,主要开展乌牛早、龙井43等品种茶青采摘、交易、加工,完成茶青产量447吨、产值4649.5万元,干茶产量99.3吨、产值5530.2万元,茶青价格为48-50元/斤,与去年同时期相比,略有上涨。


普安县组织民兵来到江西坡苗寨丫口茶园,帮助当地茶农采摘茶青


  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串联起“茶叶采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贵州正在收获2020年农村产业革命的“第一桶金”,广大茶农切实享受到树上长出的“绿色财富”。


  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全省各地信心满满地投身各个绿色产业的发展,做大规模,做好品牌,搞好产销对接。


  这些天,地处安顺市的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金刺梨饮料生产线上,工人正紧锣密鼓包装刺梨饮品。


  “2月12号恢复生产,产品一部分外销,一部分捐赠给防护一线,现在产量一天达到800公斤。”贵州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车间管理员蒋云平介绍。


  安顺市西秀区大坝村在“村社一体”合作社带动下以金刺梨为主导产业,从贫困村蜕变成小康村。截至目前,全村金刺梨种植面积达2300亩,建设金刺梨酒厂,实现“产加销”产业链,家家户户就业有门路。


工人正紧锣密鼓包装刺梨饮品


  农林旅融合,促进经济叠加效应。


  林中别墅、特色景致、原生态特色土产,这是黔西县中建乡用“中建链接法”推动农林旅一体化发展的载体。中建乡民主村村民郑忠华靠着手机小程序,实现了“把游客、农户、合作社、民营企业、乡平台公司、国企链接起来”的想法,借助农旅发展的合力,打造电商经济。


  农林旅深度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多赢”模式,贵州借助大生态行动战略建设,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打造一批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业科技示范点,激发经济叠加效应。


毕节市百里杜鹃


  随着交通“主动脉”“毛细血管”的有效疏通,百里杜鹃自然风景区盘活“高铁经济”,谱写林业与旅游产业蓝图的美好篇章;赤水市用一根竹,串起一二三产业,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多彩贵州,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歼灭战中,在农村产业革命的道路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画卷中,正迈着铿锵步伐,用越是艰险越向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书写百姓富生态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美画卷。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采丽

  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