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战疫群英谱】27岁,他倒在战疫一线——追记道真自治县村医韩钦

  27岁的韩钦生命定格在抗疫路上。


  1月26日,大年初二,当人们还沉浸在家人团聚的喜庆氛围中,村医韩钦却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疫情排查工作。


  上午9点30分,韩钦在抗击疫情途中因摩托车失控撞上路边石头,导致颅内出血和胸腔出血,经抢救无效,于当日13时离世,时光停滞在一个令人心痛的年纪。


  消息传来,人们悲痛惋惜,双手合十,流泪告别:“英雄,一路走好!”


  没有哀乐,没有浩浩荡荡的出殡队伍,韩钦的丧事一切从简,在亲人压抑不住的痛哭声中出殡。


  人们怀念他——1月30日,道真自治县发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截至2月13日,道真自治县玉溪镇新城社区、永城社区,上坝乡总共15人确诊新冠肺炎。他所守护的道真自治县玉溪镇淞江村1143户8604人,截至目前无确诊病例,无疑似病例。

1.jpg

  韩钦在整理村民资料

  抗击疫情 生命定格在最美年华


  1月25日,大年初一,天空下着冷雨,韩钦的妈妈余谷英给他打了个电话。


  “韩钦,今天下午回来吃饭不?”


  “妈,还在卫生室忙咧!不回来了,记得添件衣服,别感冒了。”


  韩钦挂断电话,又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


  27人从武汉回到村里,哪能不着急?作为医生的他,比别人多了几分敏感。


  要完成全村8604名村民的守护,这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


  1月24日20:00,除夕之夜,贵州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韩钦就一身白大褂、一只口罩、一副手套,进村入户测体温,没有停歇;


  1月25日,韩钦手握一支体温枪、一本笔记本,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在村口监测点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登记。


  忙碌的人总是会忘了某些重要日子。“明天就满27岁了诶!”韩钦看到妈妈发来的信息,才知道生日就要到了。


  1月26日,韩钦的爸爸妈妈早早起了床,准备晚上过生日的食材。“嘟嘟嘟......”这个时候,他的电话响了:“马上到卫生室,为返乡回村的群众体检。”


  防疫工作,人命关天。


  韩钦顾不上吃早餐,穿戴全部“防护”装备,骑上摩托车向着村卫生室进发。


  “开车小心点......”爸爸韩忠庆还没说万,车已飞奔而去。


  “砰!”


  离家100米远的马路传来摩托撞击声。


  韩忠庆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他连忙丢掉手里的盆,颤颤巍巍跑过去时,韩钦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脑袋血流不止。


  韩忠庆来不及多想,马上把儿子抱上车,往道真自治县人民医院送。


  “爸,我好难受。”


  “幺儿,坚持住,马上到医院了。”


  韩钦神志逐渐有些清醒后轻声叫喊着,韩忠庆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送到医院,韩忠庆死死盯住儿子心电图,不幸跳动的线变成一条直线。“那一刻,我的心好沉重。”


  当天,韩钦的遗体直接被送到县殡仪馆,玉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县卫生健康局干部、淞江村的父老乡亲代表等先后自发到殡仪馆吊唁,含着悲痛送他最后一程。


  韩钦出殡那天,余谷英泣不成声:“幺儿,妈妈订的生日蛋糕你没吃上。”


  立志从医 做村民的健康“守护者”


  韩钦78岁的爷爷韩继书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父亲韩忠庆从事村医已30余年。


  受家庭影响,韩钦就读于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西结合专业,毕业后,他又到重庆三峡职业学校临床专业学习。


  2017年,韩钦从学校毕业。


  “究竟该回乡还是留在大城市找工作?”他也曾犹豫过。


  “回村里来嘛!村里差村医。”韩忠庆的考虑也有道理,“可以把儿子留在身边,继承自己的事业。”


  “热爱这份事业嘛。”韩忠庆说,希望儿子也可以把这份职业做下去,把村里的人的健康守起来,“别的村医也不愿意来,来了也待不久。”


  “好嘛,好嘛!”韩钦理解爸爸的苦衷,对家乡也有种很深的情结,于是他爽快答应了。

2.jpg

  韩钦为村民测血压

3.jpg

淞江村中心卫生室

  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基层医疗的短板更要补齐,而乡村医生在全省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也是韩钦的初心。


  干村医,哪有那么简单?


  韩钦并不怕麻烦,决心试上一试。


  “我在村卫生室上班,生病就找我嘛,我把电话留给你。”


  只要看见村子里的人,他都主动找招呼,时间长了,村民都说他嘴巴甜,也爱找他看病了。


  “小伙子医术还可以,找他靠谱。”村民口口相传,韩钦在当地的名气更大了。


  淞江村高山耸立、山路崎岖,人口分布极为分散,每个小组之间相距甚远。


  随着服务的人和项目的增多,韩钦觉得靠双腿已力所不逮,于是买了辆摩托车。


  这样一来,大路骑摩托车,小道靠步行,一天少花费3个小时,他的看病效率也高了。


  测血压、量血糖、送药方……有了摩托,韩钦走村串户,风雨无阻。


  “一名称职的乡村医生必须坚守。”当初韩钦抛下这句话是有底气的,“村医之家的人不认输。”


  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4.jpg

  韩钦进村慢病随访

  医者仁心 视病人如亲人


  对村民来说,这个不知疲倦的身影倒在了抗疫路上,他们有些不习惯。


  起初,韩钦刚当村医那会,村民“嘴硬”,说了不少违心话:“村医嘛,没待遇、没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比韩钦来得晚的两个医生辞职了,他却还在坚持,任凭村民如何评价,他始终不离不弃,如同乡亲们的“守护神”。


  “他们对我越冰冷,我对他们越热情。”韩钦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一身干劲似乎永远使不完,“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的身影。”


  山路崎岖很不好走,四年间,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病人一个电话他就会骑着摩托车第一时间赶去。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村医本就很吃力,而他却承担起管理村里精神障碍患者的工作。


  有的患者会随便骂人、扔东西,有的家人之间会为患者的照顾方式产生争执。因此,随访时,韩钦也会充当“和事佬”的角色。


  一直以来,贵州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成为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


  韩钦主动承担起村子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病等慢病管理重任,做好贫困人口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让村民大病不出村。


  村里很多老人行动不便,一旦患病,就会给他打电话。


  “身为村医,职责所在。”韩钦接到电话,总是第一时间翻山越岭前往治疗。时间长了,每一家老人的情况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总是说出人名就知道平时吃什么药。

5.jpg

  双目失明的韩继成讲述韩钦帮助自己的经过

  60岁的村民韩继成双目失明,有20年高血压史,是他的服务对象之一。


  “公公,降压药吃完了没?。”


  “不够的话我马上送上门。”


  “少吃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


  “公公,你行动不便,要看病打电话给我,我来接您,或者直接上门给您看。”


  韩钦总是不忘叮嘱。


  “每次看到我,隔老远都主动跑来搀扶我。”韩继成说,“最感动的事莫过于得知我生病后,亲自到家把我送去医院,还给我垫钱看病。”


  “他就像自己的亲孙子那样。”当韩继成得知韩钦去世的消息后,他亲自去殡仪馆看他,“当时还不相信,我还打电话核实。”


  精神永存 照亮抗疫之路


  “很阳光、帅气的一个男孩子。”在同事周燕丽看来,韩钦很有责任心。


  说他有责任心,是因为他总说:“当天事情当天做。”


  去年三月,周燕丽和韩钦到淞江村进行慢病随访,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周燕丽带着疲倦说:“韩钦,剩下的还多,要不明天再来吧。”


  “做完再走嘛,明天还有别的事情呐。”


  在周燕丽看来,韩钦是同事心目中的“暖男”。


  “周姐,把重的给我嘛,你拿轻一点的。”


  每次进村,看到周燕丽扛着很重的仪器时,他总是捡重的拿。


  同样,和韩钦共事一年的同事宋小凤说:“当我得知他走了的时候,我接受不了。”


  说到这里,她眼睛湿润了,擦了擦眼泪,她又说:“他对人特别随和,我成家了,家里事情多,一旦请假他总是说他单身,主动要求帮我顶班,真的很感谢他。”


  在同事眼里,他还是一名好学的医生。

6.jpg

  韩钦的书架上摆放的医学类书籍

7.jpg

韩钦的书架上摆放的医学类书籍

  《乡村医生手册》《本草纲目》《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现代内科诊疗手册》......记者看到,在他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泛黄的,与医学相关的书籍。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


  “韩钦走了,但我们会接棒继续前行。”宋小凤说,疫情面前,我们村医永不退缩。


  道真自治县卫健局局长何长辉说,韩钦的离去是一种损失,但他的精神激励着医务人员,让他们接棒前行。


  记者手记:


  “集千方为民谋福祉,汇万药助人得安康。”3月6日,记者在村医韩钦的家门口看到这样一副对联。


  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


  人世间最可贵的是生命,而医生是人类健康的保护者。


  韩钦不畏疫情,放弃休息、24小时随时待命,走村入户排查,为群众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对辖区特定人群开展慢性病随访和健康管理,他在一线、在最基层,为疫情防控筑起了第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身挑重担,抗击疫情。一身白大褂、一个口罩、一副手套就是村医简单的“防护”装备。他们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以自己的坚守换得村民的安全。


  农村是疫情防控战的“最后一公里”,而乡村医生则成为这“最后一公里”的逆行者。


  他们用自己的赤城守护着人民的健康。为了岁月静好,他们负重前行,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邱胜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