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援鄂抗疫战报】带着91封感谢信与17面锦旗,贵州第二批医疗队”战“别方舱

  3月6日早晨8点,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冉雪、冯旋、车宣敏完成“最后一班岗”,走出武汉市江汉方舱医院。黑夜早已散去,天空虽然没有放晴,但队员的心是暖洋洋的。


  3月5日,在“进舱”整一个月的这天,随着最后20余名患者转移合并至江汉方舱医院东区,贵州医疗队所管理的西区“清空”,队员与他们在武汉的战场暂时说“再见”了。


站完“最后一岗”贵州队员走出江汉方舱.jpg

  “最后一岗”的贵州队员走出江汉方舱


  这一个月里,贵州医疗队送走了279名痊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有十几岁的孩子,有60多岁的退休老人,有因在方舱读书走红的“清流哥”,有用画笔记录方舱日常的高考美术生,还有江汉方舱第1000名出院患者“云彩哥”……


  “沿着舱区的走廊,我一个舱一个舱地查看着病人。看到我进来,被病魔缠身的病人眼神茫然,那无动于衷的目光,灼痛了我。”进舱第一夜,队员孔彬想起了自己报名支援时火热的心。“防护服包裹的身体,虽无法拥抱,但要与你们同在。”


微信图片_20200306171139.jpg

战斗完“最后一班岗”的队员冉雪、冯旋、车宣敏


  因为,我们的名字叫医护。我们的职责,是救死扶伤。


  “没想到,第一件工作是徒手搬运氧气瓶。”队员陈亚进舱的第一晚,遇到了血氧饱和度极低的危险病例。面对一百来斤氧气瓶,情急之下,她用双手一点点搓动,20来米的距离已让防护服里汗流浃背。但当病人吸上氧气,痛苦的面容逐渐舒缓,对她道出一声感谢,让她感动至今。


微信图片_20200306173637.jpg


  看到采集咽拭子处排成长龙的病患,队员鲍安梅和郭丽媛只有加速手上的动作。但采集咽拭子是一项高风险操作,防护是重中之重,不是想快就能快。时不时被抱怨、被责问,她们都尽可能解释。“你们都是拿了高额报酬的……”听到这句话,气结的她俩不能与患者争执,心里委屈,却也忍回眼泪,继续工作。


  听到分诊台有人晕倒,队员吴金融和刘文第一时间笨重却大步冲向门口。虽然数层手套让手指的感觉不再灵敏,口罩阻碍了呼吸,也要用尽全身力气支撑、按压、控制节奏,连续30分钟3000多次的胸外按压,防护服因为汗水紧紧贴在身上,护目镜底积了一汪水……


  点点滴滴,暖意汇聚。渐渐地,只要看到贵州队员的身影,病人就觉得安心。


微信图片_20200306154019.jpg

3月5日早10点,接到转床的指令后,第一组队员陈川、刘文、张壹涵、赵成瑶忙到下午一点半


  “速成”的方舱医院,也在医护的磨合中一点点完善。


  病人想洗头,贵州医护从驻地协调来分装的小瓶洗发水;没有肥皂,就匀出一块切小带到方舱。衣架、水果、凉茶、周黑鸭……家乡送来的辣子鸡,也留心带给病人,“请他们也尝尝地道的贵州味道”。


  从刚进舱时的茫然无措,到乐观积极,转变有多大,牵挂就有多深。


  再见,不是告别,是与你相约,再见面。


微信图片_20200306172109.jpg


  4416床的“短袖哥”与贵州医疗队员约好,疫情过去拥抱每一个人。45房的病友要请贵州队员“逛东湖、吃小龙虾”;高三考生在隔离点,悄悄给贵州医护发视频,“还是方舱好,等我6月高考结束,要去贵州一个个找你们”……


  暂别方舱,贵州队员带走了写在91封感谢信和17面锦旗上的绵密感激,带不走的,是种在武汉人民心中的深情厚谊。


  疫去,春来。没有一粒种子会辜负熬过的冬天。贵州医护的赤诚之心,已化作江城的早樱,永远留在2020年的春日里。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庞博

责任编辑/胥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