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千里驰援只为战!记贵州第一批援鄂医疗队

  3月1日晚上19点30分,贵州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鄂州驻地,来自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的呼吸科医生刘燕刚从医院返回,估摸着食堂没菜了,她打开一盒方便面,舀了一勺“老干妈”,飘香的油辣子传来家乡的味道。


  “贵州的迎春花,该开了吧。”


  闻不到故乡的花香,看得到长江的波涛。


  同一时刻,贵州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金海燕不停地刷着手机微信,直到看见医疗队微信群里最后一位队员报告:“体温正常,平安”,她紧皱的眉头才舒缓开来。1月27日以来,这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程序。



  1月27日,在贵阳市龙洞堡机场,刘燕第一次见到战队“首发阵容”。


  “好一支年轻的队伍,队员最大年龄‘70后'。”望着一双双年轻的眉眼,刘燕不胜感慨,心生佩服:好一支硬核的队伍,来自全省9个市州和省属的27家三级综合医院,涵盖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的医护人员,有前辈、有学妹。


  135名医疗队员立下“军令状”,要到“疫情最重的地方”。出发时的铮铮誓言犹在耳旁,“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细数起“战斗细节”,一幕一幕浮现眼前:1月28日凌晨3点,抵达鄂州;中午,全体医护人员进行防护服穿脱培训;当晚,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成立。


  医疗队员紧张进行“战前培训”,鄂州市委、市政府的“作战表”很快发布:首批医疗队员参与鄂州市中心医院、鄂钢医院、市二医、市三医的救治工作。


  1月29日,第一组队员进驻鄂三医。2月1日,全部队员进驻各个医院隔离病房。


  当时的救治条件远不比现在,尤其是院感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三区两通道”的设置界线相当模糊,需要立即整改。同时,鄂州疫情相当严峻,本地有大量非感染、呼吸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投入一线,他们已经太累了,急需新鲜战力补充。


  十万火急之际,遵医附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傅小云态度很坚定,“不管整改怎么样,明天必须上班。”


  这是一个“不计生死”的请求,这是135名队员的心声。



  第二天一早,大巴车来到医疗队驻地接大伙儿到鄂州市中心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重症组25人成建制接管鄂州市中心医院RICU病房,傅小云为3名重症患者气管插管。


  那晚,第一批医疗队就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天晚上,各小组成员报体温,报平安。


  金海燕说,看到满屏的“平安”,大家的心,才放得下。


  10天,贵州医疗队员忘我工作,将10名重症患者从生命垂危的状态挽救回来;18天,贵州第一批医疗队治愈鄂州患者102名;30天,135人被要求强制休息,有些医护提出“抗议”……



  鄂州市中心医院RICU主任谢芳激动地说:在我们感到崩溃和绝望的时候,贵州同行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谢谢贵州医疗队!


  在抗疫一线,一个个暖心的瞬间总为这场硬仗注入温情。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感染科护士郑燕,背着患者上厕所;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赵慧,脚部扭伤,吃着止痛药“硬抗”不下火线;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黄妮雯的组员过生日,大家一起庆祝,短暂,温暖而快乐;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付正萍,一边进行专业护理,一边为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


  仁怀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李丹,全身心投入战斗,她的眼里有患者,心中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


  ……



  太多太多,这是每个队员记忆深处最明亮的光。


  2月12日,大部队到来。第一批医疗队员兵不卸甲、马不卸鞍,以最快速度进行“汇编”,奔赴新的战区。


  离开原来的病房,不止鄂州战友舍不得,就连患者也是泪水涟涟,30多封感谢信从4家医院飞来,万语千言,汇成四个字:感恩,致敬。



  其中一封感谢信,这样写着:你们肩负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成为这世上最美的“逆行者”,要为你们衷心点赞,你们对湖北、对鄂州、对所有像我一样的病人的恩情永生难忘。


  是啊,终身难忘,难忘那防护服下坚定无畏的身影。



  目前,第一批医疗队员正强制休息,歇几天,就要重披战袍,再上战场。金海燕曾经问过大家的心底话,很快,微信群里开始刷屏,还是那句话:“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那一刻,他们豪情满怀;下一刻,我们必将胜利。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丹

责任编辑 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