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书写春天的答卷|贵州各地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开展春耕生产

  榕江县抢抓农时,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新兴产业。王炳真 摄 (贵景网发)


  伴着缕缕春风,贵州大地“热闹”起来。


  平坦宽阔的榕江车江大坝,农机新翻的泥土散发着芬芳,产业工人们在一垄垄土地覆上黑膜,并将一株株新苗按一定间距移栽好。


  从组织采摘冬春蔬菜供应本地和周边市场,到依时节、按计划组织开展春耕生产,车江大坝已全部复工的5家农业企业,带领合作社和农户如期奏响了春之曲。


  这是贵州各地农村紧扣“八要素”,充分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龙头”抬起来 复工复产腾希望


  比时间、拼速度、提效率,贵州各地农业企业迎难而上,加速复工复产。


  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邹家文说,遵义市紧盯重点农业企业和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和服务力度,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全力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复工复产,为完成全年农业经济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2月上旬以来,按照省及遵义市的要求,遵义市农业农村局相继印发《关于有序有效推进农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和《关于推进农业项目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出台具体举措支持农业企业打响复工复产攻坚战。


  截至2月22日,遵义全市158家省级农业企业,开工达产149家,复工率达94.3%。


  截至目前,毕节市市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按季节时令应复工复产的258家已全部实现复工复产。


  在贵阳,复工复产势头同样迅猛。截至2月21日,全市13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复工率达到了87%,37家饲料生产企业已复工36家;192家规模养殖场、208家重点蔬菜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保持正常生产;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12个项目全部复工建设。


  一个个农业企业复工复产数字背后,串起的是广大合作社与千家万户农户的无限好“春光”。


  企业“龙头”昂首,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春天的希望在“腾飞”。


  合作社动起来 不负春光写新篇


  随着各个农业龙头企业“昂首”,合作社也随之起舞。


  2月11日至2月15日,六盘水三大刺梨加工企业先后实现复工复产。2月16日,水城县明发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万亩刺梨基地里也开始忙碌起来。“每天农户上工时间为10小时,比以往多2小时,就是为了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明发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洋说,今年复工比往年迟了些,但大家早已铆足劲,要把损失补回来。


  抢时间、补损失,衔接企业和农户的合作社不负春光努力耕耘的景象在贵州各地争相涌现。


  趁着近几天天气回暖,红花岗区巷口镇幸福合心合作社也加紧组织农民翻耕土地播种速生蔬菜,短短几天时间,220亩土地上就种下了70亩青菜、白菜。“剩下的150亩马上栽辣椒,由于抢耕抢种及时,今年疫情对我们合作社的影响不大。”合作社负责人马家烈介绍说。


  翻犁、起垄、施肥,三穗县瓦寨镇调洞村蔬菜基地里,各类蔬菜育苗准备工作正在进行。“现在每天聘请42人全力投入到春耕备耕中,计划育苗面积7168平方米,可供2500亩耕地种植。”三穗县瓦寨镇调洞春晖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肖以江说,合作社的工人都是本村或邻村的村民,平常基本都在基地务工,技术娴熟,进度顺利。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茶事”正酣,“我们基地规划种植5000亩,品种有白茶、黄金芽、奶白等。”带领农户进行新茶种植的金海湖新区雄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孟令熊说,现在每天大约有40人到基地务工,大家的积极性很高。


  农户干起来 积极投身兴产业


  “喊出工,大家都积极报名。”普定县化处镇焦家村村支书张正刚说,焦家村通过发展韭黄产业,人均年收入由2017年的5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万元。从2月10日开始,该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恢复韭黄生产。“韭黄基地里一天可以见到100多号人。”


  看到家乡韭黄基地热火朝天,因新冠肺炎疫情一时无法返回浙江打工的龚洪英留了下来,“家乡的韭黄产业发展这么好,我就心动了,有活干,能顾家,收入也不错。”


  数百里之外,江口县闵孝镇闵家场村村民周必珍也留了下来,在家门口食用菌基地找到了工作。


  周必珍说,“不工作没收入,心焦得很,没想到还能到村里上工。”在当地政府和村合作社的组织下,闵家场村不少返乡村民得以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或其他产业基地务工,既保障了当地顺利推进春耕复产,又避免了农民收入减少。


  产业发展的热潮“撩动”了返乡农民的心,更激活了广大农户投身其中一起兴产业。


  七星关区生机镇峨峰村刺梨基地里,村民们挖坑、插苗、填土,抢抓时令栽种刺梨的身影井然有序。今年,该村计划种植1200亩刺梨,受疫情影响,春耕较去年稍微晚一些,但大家争分夺秒,正争取在月底完成栽种任务。


  忙碌的身影中,就有村民姚维琼,她带领家人把自家闲置的10余亩地全部用来种刺梨。“种植刺梨不仅有补贴,还有技术指导,今年村里开始规模化种植刺梨,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为了种好刺梨,姚维琼在接受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的同时,还上网学习,动力很足。


  春风拂面百花开,春耕美景入画来。在全省上下众志成城,誓夺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双胜利的特殊时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更加彰显出巨大的推动力。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丹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