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天眼观察 | 疫情之下,旅游市场的“危”与“机”

  一场病毒袭击,让2020年的新春非同寻常。全国上下齐心抗击疫情,人们足不出户,各行各业纷纷伸出援手的同时也遭受到显而易见的冲击,作为贵州支柱产业的文化和旅游业也不例外。


  景区关闭,酒店歇业,旅行团取消,大型文化活动停止,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均已停摆……为遏制疫情传播扩散蔓延,原本打算抓住冬季旅游时机的企业统统按下“暂停键”。根据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初步预判,一季度中,省内旅游行业几乎没有收入,全省接待入黔游客、旅游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一个多月过去,疫情防控一线捷报频传,复工达产的号角也已吹起。作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旅游业,在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没有解除前,依然不能实现复产,但从政府到企业都已作出行动,着手为即将到来的“解禁”做好准备。


  “危机”二字既包含着危难、危境,又明示了机会、生机。寒冬总会过去,在复工达产逐步推进之下,政府关心扶持、文旅职能部门帮助推进、相关企业积极自救的脚步也在加快。挑战就在眼前,机遇就在前方,疫情后的文旅行业复苏已在路上。

  “黑天鹅”来袭


  2019年年底,贵州再度向全国推出“冬季旅游大礼包”,放出大量优惠政策,并在各地的推介活动中做足宣传,信心满满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旅游热潮。毕竟,在过去几年的“修炼”中,贵州冬季旅游产品已培育得日益成熟。2018年春节假期,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921.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73亿元;2019年春节假期,贵州旅游接待游客2384.9万人次,消费总额达156.24亿元。入境游客和旅游收入的持续增长,让人们对2020年实现“开门红”信心满满。


  2020年1月中旬,入黔游客和旅游总收入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贵州文旅品质的口碑效应显然已经生效。然而,疫情暴发,全国各地纷纷拉响警报,贵州旅游产业紧急停摆,新冠肺炎疫情被视为一次影响全国各行业的“黑天鹅事件”。


  据省文旅厅统计,截至2月12日,全省依法依规暂时关闭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总数为19442家;取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拟开展的文化活动1959场、延期6场;取消拟在春节期间举办的文化旅游活动377场;全省414家A级旅游景区全部暂停营运;旅行社累计取消团队游客25426人。


  酒店行业营业收入下降颇为严重。资产规模大、在岗员工多,是酒店行业财务负担重的重要原因。天河潭景区等多个景区在酒店设立观察点,全省为妥善做好湖北籍游客的安置和生活保障,还设立121家定点接待酒店、宾馆,在面对停业带来的重负的同时,不少酒店也冲在一线参与到疫情防控之中。


  旅行社和旅游大巴遭受的冲击同样不小。旅行社在大规模退团后,正在面临游客要求全额退款,资金却挤压在酒店、航空和地接旅行社等资源端无法收回的情况,处于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尴尬局面,甚至一些中小企业现金流不足,不堪重负濒临崩溃。而旅游大巴则属于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贵阳市旅游运输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运输企业停摆至今,不仅要承担员工工资、办公及停车场租金等费用,还有汽车按揭也是巨大的支出。


  面对这只“黑天鹅”的来袭,贵州文旅行业受到重创毋庸置疑,在这场全面战争之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在疫情期间,首要任务是做好防控工作,省文旅厅及各市州文旅部门的积极防御,为接下来的复工达产做足安全工作。

3.jpg

  机遇与声音


  随着疫情防控不断传来好消息,人们也回归理性思考。一方面,总结估算第一季度遭受的损失,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在危难之中看到了背后的机遇,疫情加速倒逼行业改变,旅游业或许将迎来一次全新的整合。


  从经济发展规律和过往经验来看,2003年“非典”爆发对旅游业造成的影响和后续发展,可对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根据国家旅游局(现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05年发布的《200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0903.82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3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上涨19.0%和47.9%;国内旅游人数11.02亿人次,收入4710.7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上涨26.6%和36.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2885.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7%;旅游业总收入684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0.1%。


  虽然如今距离2003年已过去17年之久,本次疫情的影响范围又涉及全国乃至海外,但数据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报复性增长依然会到来。


  同时,这次疫情也让不少文旅部门和企业发现了新的机遇。


  从长远来看,贵州旅游市场的长期利好并没有改变,旅游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仍然存在。此次疫情暴发后,人们对康养的需求或将提升,贵州自然类旅游产品多、品质高,可谓在“治愈”身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重拳打造的温泉旅游也主打健康、疗养等特色,民族医药和康养资源也享有盛誉,与大众需求不谋而合。同时,夏季和秋季是贵州旅游高峰期,冬季疫情暴发随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但翻盘机会也不小,一季度产生的损失,二、三、四季度依然有望补回。


  面对疫情冲击,酒店、景区、旅行社、餐饮和旅游大巴运输等不同领域,都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很多诉求,主要可归结为:税费减免、加大财政支持、相关费用减免、指导营销策略、增强宣传推广力度、加强行业规范和培训等,希望以此获得喘息机会,让企业能够集中力量迎接报复性增长的到来。


  贵阳市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分会会长朱曦曾表示,旅游是人力密集型行业,疫情导致行业停产,可能导致大量人才流失,特别是语种人才。他建议在疫情期和恢复期,通过文旅部门建立人才库,开展培训、考核,提供相关补贴和减免政策,一方面打造贵州旅游标准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为人才稳定和发展提供平台。


  而在酒店和景区方面,大部分企业提出希望能暂缓或减免相关税收,缓交部分水电费用,或根据情况降低单价,并渴望能得到专项资金、融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除经济上的困难亟需解决,不少部门和企业也提出,此次疫情也不失为行业整顿、规范和建立新秩序的修炼期,一方面可对过去不规范的行业现象进行整顿,另一方面也加大景区、酒店等硬件设备和服务品质的提升。

4.jpg

  行动不停歇


  从疫情暴发开始,贵州就已紧急叫停所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娱乐场所、景区等,如今复工达产逐步展开,文旅行业的恢复也有赖于政府扶持和企业自救。


  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和旅游部决定暂退旅行社80%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财政部、税务总局提出旅游等4大类困难行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中国旅游协会对212家会员单位,免除2020年会费。


  2月6日,省文旅厅下发通知到各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门,要求向旅行社暂退80%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近日又出台印发《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针对用好人事劳资、产业建设用地、房屋优惠、税收减免、资金支持、降费支持、电气费用减免、宣传营销支持等方面政策展开指导、服务和协调。同时,成立厅服务企业督导工作专班,从2月18日起分赴市(州)和企业开展督导帮扶工作,帮助文化旅游在建、续建项目2月底全面复工;搭建线上线下服务企业平台,线上接访企业求助,第一时间回应并提出意见、建议,线下组织专门团队跟进服务。


  政策上有扶持,各市(州)文旅部门及企业也在积极开展工作,在疫情期间“修炼内功”。


  2月12日,省文旅厅启动全省文化旅游系统干部职工、文化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线上培训,旨在提高相关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在遵义,一方面对景区配套服务设施、防护栏、游步道等进行全面维护;另一方面同步开展网上岗位练兵活动,在文体旅游系统和行业内争创学习型团队。在铜仁,先后两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对2020年度重点工作、疫情过后的复工复产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切实做到业务工作不落,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不放松。


  接下来,各文旅部门还将有针对性地制定旅游市场宣传营销工作方案,并针对企业存在困难,研究提出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共渡难关的具体措施。

5.jpg

  各企业在积极投入到疫情抗击工作中的同时,也展开自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对现有资源和产业进行整合。


  为破除疫情对经营活动带来的冲击,贵阳市旅文集团积极创新销售模式,推动天河潭奥特莱斯实行线上销售模式,满足消费者足不出户放心自助购物的需求。


  黄果树景区对疫情反映颇为灵敏,从1月20日起就展开相关排查工作,1月26日正式关闭景区,妥善做好景区10余名隔离留观旅客的服务,同时也为当地卡点民警等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免费餐食。据了解,黄果树景区下一步将继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大力拓展非门票收入业务,加强疫情过后的宣传和资源整合,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组织更多优质旅游线路,全力带动中小旅游企业、景区共同发展。


  四季贵州景区各业态目前依然关闭停业,其总经理吴昊介绍,在全面停业的状态下,公司也未打算通过裁员的方式进行节流,而是以全员转岗房屋销售作为手段,保障员工收益,与企业共渡时艰。


  在“充电”的同时,为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敬意,在省文旅厅的统筹指导下,9个市州及贵安新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发出邀请:疫情结束后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全国医务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或者护士证),享受贵州省内420家A级景区旅游门票免费政策(不包括温泉景区和景区内特许经营性项目),热忱欢迎他们在疫情结束后到多彩贵州康养、休息。


  不少景区负责人表示,此次疫情过后,消费者很可能会形成更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形成新的旅游观念和旅游方式,传统观光型旅游或将被度假型取代,人们会更加关注养生和健康,相关的旅游产品也将倍受青睐。此外,此次疫情培养出的线上消费模式,也能进一步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