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战疫|天眼暖新闻】2000元!这是一笔来自山城重庆的爱心善款

  2月7日下午,六盘水市钟山区红十字会账户内入账一笔既“轻”又“重”的爱心善款——


  说“轻”,是因这笔善款的数目仅有2000元,与动辄数万的爱心捐款相比,似乎并不起眼;


  说“重”,是因这笔善款来自山城重庆,承载着一个“光荣之家”对异地他乡的一份惦念牵挂;


  这笔善款的主人,是一位年逾古稀的退伍军人,名叫代德方。


20200209112614_64380.jpeg

  

  代德方老人的脚步,从未踏足过深居乌蒙腹地的六盘水,却因孙子代培浩在这务工、生活,对一座城,心生大爱。


  “我是一名普通的90后农民工,2018年6月到六盘水务工,主要在钟山区乡镇社区做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工作,比如修缮房屋、修化粪池等。”代培浩说。


  从来时算起,代培浩在凉都务工、生活的时间满打满算还不足两年,时间并不算长,可这有限的时间里,凉都人的淳朴,一幕幕,却让这个外地人备感温情。


  “刚来时,我们就赶上了野玉海火把节,看到了这个地方少数民族的热情,平时休息,也会去周边一些地方转转,风景好。”代培浩坦言,更让他亲切的不止于此——


  下乡进村,帮村民修缮房屋,村民有一分力就搭一把手;到农户家中,村民一次次挽留他们吃农家饭、喝包谷酒;清晨出工,来不及吃早餐,村民从厨房端出鸡蛋面……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暖人心者,莫过于爱。


  农民不善言辞,可真挚的感谢,流露在四目交汇的眼神中,潜藏在一个个暖心窝的细节深处。这些,让身在异乡的代培浩心甘情愿把凉都当做了第二故乡。




  代培浩(左)与爷爷代德方(右)

  

  务工在凉都,可妻儿老小还在重庆。平常得闲时,他也会不辞辛劳,坐上数个小时的火车,回到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石莲村,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


  回去的不止有人,还有他的故事。


  饭桌上、客厅里、电视前,他同家人说起在凉都的种种,讲起六盘水是中国凉都,天气凉爽、人民豪爽;说起这里的政府为百姓考虑、更为他们这群农民工着想……


  孙子的句句言语,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爷爷记在心里,时常勉励他:“你在重庆有个家,你在凉都也有个家,那里的百姓就是你的家人,你要好好工作。”


  在小家与大家的权衡取舍间,坚定不移地选择后者。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从军4年多的退伍军人代德方一辈子的朴素信仰,也是他留给家庭和后辈的一道“家规”。


  新春旧岁,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通过电视、手机和微信朋友圈,身在重庆家中的代培浩时刻关注着各地疫情,也不忘给家人普及疫情防控知识。


  “现在疫情形势严峻,重庆老火,六盘水也并不轻松。”沙发上,代培浩无意间说起的一句话,引来爷爷代德方注意。


  “六盘水市是你的第二故乡,当地政府、群众那么好,要学会感恩,我给六盘水捐2000元钱!”听闻消息,没有犹豫,也未征求家人意见,代德方马上做了这个决定。




 

  2000元,对于上班族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周的薪资,可对于靠种花椒谋生的庄稼汉来说,是指头缝里一点点省出来的,是地里刨食一两个月的收获。


  爷爷代德方将有零有整的辛苦钱交到孙子代培浩手里,他第一时间联系六盘水市钟山区红十字会,将这笔沉甸甸的善款汇入账户,用于支持钟山区阻击疫情。


  “在国家和地方有难处的时候,这点小钱也许只是杯水车薪,但是这是爷爷的一片心,也是我们这个家对六盘水的一种支持。”点滴善举,跨山越海,情暖凉都。


  “以后,有可能的话,我想在六盘水买房、定居、生活,把老人小孩也接过来。”谈及长远的目标,代培浩坦言,他想做一个“新六盘水人”。而关于眼前,他想——


  “今年夏天,我要接爷爷一起到六盘水避暑,让他到我务工、生活的城市去看看,让他去看看那片土地上,战胜疫情后,人民幸福的生活,淳朴的笑容。”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诗宗 谌晗

  责任编辑/阮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