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新春走基层·春节七天乐】十二道“大菜”贺新年——年年有余人人乐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餐桌,更是中国人重视的饮食文化符号。


  进入农历腊月,人们会依照年俗,精心准备食材,用心用情烹制美味,抒发对家人团聚的喜悦,表达对如今美好生活的感怀。


  新春十二“鲜”、产业十二“先”。今日起,天眼新闻开设《新春走基层·春节七天乐》栏目,派出记者到群众中走访,从百姓春节餐桌上新鲜美味,看我省十二个农业特色产业的丰硕成果,感受人民群众欢乐、幸福过大年的节日氛围。


  今天是年三十,红红火火过大年、团团圆圆庆佳节,我们为读者献上年夜饭餐桌上的两道大菜——红烧狮子头和红烧鱼。


  圆溜溜的红烧狮子头,人们常称为四喜丸子。这道以猪肉为主要食材的家常菜,由于象征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而成为很多地方年夜饭餐桌上的主角。寓意年年有余、丰收富裕的红烧鱼,同样是春节餐桌上的常见菜。


  如今在贵州,生猪产业、生态渔业被列为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为群众的节日餐桌提供了充足货源,也正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年年有余人人乐


  1月17日,腊月二十三,传统的“小年”。印江自治县缠溪镇驷马村,61岁的杨景明和家人贴完对联、挂好灯笼,便开始张罗晚饭。他乐呵呵地说:“今天高兴,我要做一道红烧鱼。”


  杨景明正在去鱼鳞片,为做红烧鱼做准备


  红烧鱼,是很多中国人过年餐桌上的主角。对生活在武陵深山的土家人来说,它寄托着“红红火火、年年有余”这一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也见证着一个个合家欢聚的幸福场景。


  几天前,杨景明在广东打工的两个儿子回来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年三十晚上,我还会做这道红烧鱼。我们家每年的年夜饭,它都是主角之一。”杨景明说。


  制作红烧鱼的鲤鱼,来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的冷水鱼养殖场。这里常年有清澈的溪水从茂密林间的岩石缝里潺潺流出。村民在山脚筑塘,养殖的鱼格外肥美。


  江口县闵孝镇平寨村冷水鱼养殖场全景


  来到养殖场,杨景明亲手用渔网捞起两条鲤鱼。他说:“以往都是去集镇买鱼,现在村里把‘闲山闲水’盘活,发展冷水鱼养殖,不仅吃鱼更方便了,而且也成为全村人增收的新渠道。”


  梵天净土,万山千溪,这里有最干净的水,有最清澈的河。近年来铜仁市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驷马村支书杨启雄介绍,去年村里冷水鱼养殖场总收入达到10多万元。


  把肥美的鲤鱼提回家,杨景明立即着手制作:去鳞片、切肚、破内脏,熟练的刀功下一气呵成。姜和蒜等配料来自自家的菜园,加上盐和醋,能搭配出最佳的颜色香味。


  火候的掌控显得十分重要,鲤鱼在油锅中必须煎成黄金一般的颜色。再把姜蒜、西红柿、辣椒等调成的鲜美配料,缓缓浇在金黄的鱼身,一道别具土家风味的红烧鱼就正式出锅了。


  山里人做菜并无太多讲究,他们往往用大山里最常见的食材,经过最平淡无奇的手法,制作成一道道最美味的菜肴,表达他们对生活最美好的愿望。


  杨景明展示做好的红烧鱼


  随着香喷喷的红烧鱼上桌后,杨景明一家人围着方桌坐下,你一言、我一语,在觥筹交错间说着生活的变化:2015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杨景明家从该村梓木坪组搬到驷马新村;2016年,杨景明一家人摘掉了“贫困帽”;2019年,杨景明和妻子罗克婵在村里经果林基地做管理员,年收入近1.7万元。


  “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现在的生活年年有余。”杨景明告诫子孙,“一定要感党恩、跟党走,让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相关链接<<<


  江口县闵孝镇平寨村冷水鱼养殖场,村民在给鱼投食


  铜仁市冷水资源丰沛。据统计,该市发现0.1立方米/秒泉眼有120余处,总流量70立方米/秒,目前利用率不到30%,全部利用可养殖冷水鱼1 万吨以上。


  铜仁是贵州省最早引进冷水鱼养殖的地区,2000年在江口县闵孝镇边江村建立冷水鱼繁育基地。近年来,该市围绕念好“山字经、做水文章、打生态牌”的思路,生态渔业快速发展壮大。


  截止2019年底,铜仁冷水鱼规模养殖点达到32个,有效流水养殖面积达21.8万平方米,产量达到5150吨、苗种年繁育能力达到1000万尾,产值达到2亿元。其中年产商品鱼200吨以上的企业有10个。


 文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聪 蔡茜

 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