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赫章发河村:“牛支书”带领发展“牛产业”

  在毕节市赫章县古达苗族彝族乡发河村,有这么一位“牛人”,放弃年收入十多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担任党支部书记,创办领班养牛场,带领村民种桑养蚕,一步一个脚印让深度贫困村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就是发河村党支部书记康进贵。


  据康进贵介绍,由于家庭贫困,他十八岁时就外出闯荡,吃苦耐劳的他长期在工地上干活,日子虽然辛苦,多年来收入也很不错,家里越来越殷实。


  “以前每年都能挣十多万二十万左右,在我们这个贫困村也是小康之家了,一家人的生活都过得不错。”康进贵说道。


  2017年1月,发河村原来的党支部书记卸任后,村里一些党员干部便提议让康进贵接替这个重要的职位,加上乡里面的支持,他成为了发河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人选。


  “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很犹豫的,怕自己做不好,辜负了组织和村里信任我的党员,但经过他们的劝说后,加上我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是想接受这个挑战,抱着搏一搏的心态,我还是接受了。”就这样,康进贵走马上任,成为了发河村新一任党支部书记。


  刚一上任,康进贵就充满了干劲,做事雷厉风行的他想把发河村深度贫困村的帽子摘掉。“因为我们年轻的时候太穷了,不得已才出去打工,现在村里打工的人也还是很多,所以我们一刻都不能等,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


  可当康进贵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残酷的现实狠狠地打在他的脸上。发河村位于赫章县古达乡西南部,全村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土地破碎的发河村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稳定发展困难,最困难的便是产业发展。“我们这里真的是地无三尺平啊,土地太零碎了,很难发展规模产业。”


W020200110566814844660.jpg


就在康进贵一筹莫展之际,他突然灵机一动,既然发展种植类产业很困难,为什么不发展养殖业呢,发河村地理条件很适合发展养牛业。


找准目标,说干就干。2017年4月,康进贵带头创办“赫章县古达乡发河村肥牛养殖基地”,成立发河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覆盖贫困户7户32人,仅2017年便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康进贵把浑身的力量和精力都投入到养牛场去。


“既然我成为支书,就要把老百姓都带动起来,要带动老百姓,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肥牛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前期投入很大,但是效益也不错,也学到了技术对接了市场。”康进贵说。


经过三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养牛场存栏120余头,仅去年一年便出栏103头,实现利润100余万元,贫困户分红15000元。“牛支书”的“牛产业”初见成效。


家住发河村木槽组的施绍银是发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合作社,加上自己在养牛基地上务工,2018年,他共分红两万二千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牛”气。


据康进贵介绍,许多村民一开始对他的养牛基地持怀疑态度,但三年来,看到他养牛基地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都表示愿意加入到养牛基地上去。


W020200110566811534685.jpg


“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带领老百姓发展致富,现在很多人都很支持养牛,我的计划是我们村所有养牛的老百姓,通过土地、资金和肥牛入股,大家一起抱团发展。”康进贵自信地说道。


既是党支部书记,又是产业发展带头人,康进贵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他还工作养牛两不误,白天在村里干工作,晚上回到养牛基地忙碌到深夜。康进贵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模式。


“近些年很多村民都外出务工,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我们要好好发展,把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吸引进来,加入到养牛的队伍中,改变发河村空巢村空心村的现状。”康进贵自信笃定地说道。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星

责任编辑/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