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光荣牌背后的故事】陈晓义:聚拢10块光荣牌,只为一生军人荣光

20200102111436_82874.png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脸真诚的微笑,一股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军人正气……这是陈晓义给人的第一印象。


  陈晓义刚刚被授予贵阳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16年底,陈晓义从空军某团政委岗位退役,以自主择业的方式离开培育了他26年的部队。


  自主择业成为军转干部的3年里,他没有提前进入退休生活、享受人生,而是拿出全部身家,创办成立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把昔日麾下的9名退役军人再次团结起来,为他们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


  从1个人到10个人,从10万到500万……陈晓义说,他不是在办企业,他只是在探索一条路,一条退役军人可以依靠自己创业就业的路。


  “企业都以别人不能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傲,而我们公司,就是希望把成功的经验摸索出来以后,教给所有有理想的退役军人。”陈晓义说,所以,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企业家,他还是喜欢别人叫他陈政委,因为军人,才是他终生的职业。


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全体合照


  自主择业:“我要让别人知道,退役军人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1990年,20岁的陈晓义应征入伍,成为家里的第三代军人。


  “外公是红军,舅舅是海军,叔叔是陆军……”陈晓义说,从小就立志入伍从军的愿望,在1990年实现了。20岁那年,他从家乡西安来到贵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空军。


  匆匆岁月,转眼,他就在部队度过了26年时光,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团政委。


  2015年,因岳父过世,陈晓义从部队回到贵阳。听说老部队政委来了,几个退役的战士张罗着聚餐事宜,在吃饭间隙,陈晓义和战士们聊着退役后回到地方的生活,很多士兵欲言又止。更有人告诉他,原部队的一位12年兵龄老班长,技术管理双优秀骨干,退役后只能靠蹬三轮车维持生计。


  “当时我觉得心里有团火在燃烧。”陈晓义说,虽然知道这样的境况与部队军改撤编,让许多打算在部队干一辈子的老兵,缺乏思想和技能准备有关,但他在心里默默问自己,在部队那么优秀的兵,回到地方就真的做不了事吗?


  “政委,你能不能退役以后带着我们干?”


  正是一名战士的问话,让陈晓义有了自主择业的想法。


  “好,我退役了就回来和你们一起干!我们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绝不成为社会的负担。”那一次聚会,改变了陈晓义此后的生活轨迹。


  2016年底,陈晓义选择自主择业,正式脱下军装,从部队回到贵阳。


  这个选择,“择”的是自己的下半辈子的生活方式,“择”的更是背负退役军人创业的使命和责任。


红色文化融合培训


  艰苦创业:“部队教会我的一切,都在创业中发挥力量”


  回到地方,陈晓义有一种感觉——好像处处有路,好像路路不通。


  选择做什么?能做什么?是他那段时间问自己最多的问题。


  “我在部队是一名政委,我所在的部队整编之前一直担负着部队专业技术兵的培训任务同时也是贵阳市‘中学生军训基地’。组训管训这些都是部队教会我做的事。”陈晓义最终选择了他比较熟悉的培训作为创业行业。


  2017年2月,陈晓义牵头成立了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以“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传递正能量”为引领开展各种培训业务。


  为了把贵州的红色文化融合培训中,公司成立之初,陈晓义带着两名加入公司的退役军人,用4个月时间,行程2900公里,跑遍了贵州省大小28处红色遗址。


  寻访抗战老兵、老红军、老革命及其亲属讲红色故事,听党校教授讲授《红军长征在贵州》和《遵义会议与遵义会议精神》等专题讲座……正是通过这次考察,陈晓义对贵州的红色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开发出1至10天不同时段的特色理论课程和现场教学线路。


  内容解决了,但问题还很多。没有办公场地,没有启动资金,没有市场经验……陈晓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军人,没有什么问题是克服不了的。只要用心,一定能做好。”此时,他已经做出了把全部身家押在公司发展上的决定。


  “转业费亏完了,我还有退役金,没关系,从头再来而已。”正是抱着这样的决心,陈晓义与两名老兵不断摸索和学习,在公司成立后的2个月,就完成了第一次培训课程。


  “心放下了。”陈晓义说,完成了第一次培训后,公司逐渐确定了培训的文化内核、课程体系和教学网点,并和各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及党校进行合作,形成了“上一堂传统党课、看一批旧居旧址、重走一次长征路等“十个一”特色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感动一阵子,受教育一辈子”的教学效果。


  “部队教会了我们要有执行力、有纪律性、有忠诚度,这些素质无论在何处,都能发光发亮,攻坚克难。”凭借这些在部队学到的本领,陈晓义的团队越走越好。


  今年,公司已实现营业收入500万元,盈利10万余元。


  “政委把公司的盈利都捐出去了,捐给贵州省退役军人援助关爱基金、贵阳市的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捐给长顺县长坡村困难群众、捐给万山区的贫困学生……”同是退役军人的员工杨映欣告诉记者,这正是她们佩服政委、支持公司的地方。


  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已成为这个退役军人大集体的共同。


回报社会已成为这个退役军人大集体的共同


  团结兴业:“我们能做到的,其他退役军人也一定能做到”


  公司成立2年多来,员工人数已发展到10人,全是退役军人。


  向婷2018年9月从部队退役,退役半年,她在老家毕节金沙和姐姐开花店、学主持,却始终觉得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2019年初,她和一个战友聊天,得知战友跟着陈政委在贵阳搞培训,一下就被点燃了。


  “我是拖着行李来公司报到的。政委看到我,问我来做什么?我说来上班,你不招我都不行,我行李都拖来了。”向婷笑着说,她就这样来到老政委的公司,和曾经的战友一起工作。


  在公司,向婷成为了一名培训教员,给学生们和单位员工进行红色文化培训。虽然经常在外地出差奔波,也经常加班加点学习新知识,但是她在这里感受到军营一样的氛围,没有企业的勾心斗角,没有商场的尔虞我诈,是一个部队的老战友又一齐共同奋斗。“我终于找到了内心真正认可的职业。”向婷说。


  “我们这10个人,都是从部队上退下来的。回到地方,也还是一支能打胜仗、能战斗的部队!”


  除招聘退役军人成为员工外,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还持续不断地为大学生退役士兵提供勤工俭学岗位。


  2年多时间,为43名退役大学生士兵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同时积极配合云岩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创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基地,推动组建专业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引导帮助退役军人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关怀退伍军人,激发他们再就业和创业的内在动力。


  多年的从军生涯,让陈晓义将政委负责制引进企业。


  2018年2月22日,经贵阳市云岩区黔东社区党委批准,贵州海智达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党支部,把部队文化直接转化为企业文化,推动企业蓬勃发展,并且在企业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果可以,以后我想把公司发展成为工会持股的企业。”陈晓义说,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企业,而是一个退役军人集体的企业。


  2年多来,公司先后与黔南州委党校、贵州省税务干部学校等8家机构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承接了招商银行、贵阳供电局、贵州邮政总公司等多家国企和党政机构培训任务,并组织培训培训了全国19个省份各类单位,培训学员15000多名。


  陈晓义本人也受聘成为黔南州委党校、福泉市委党校、贵州省税务干部学校特聘老师、军事教员,贵阳供电局工人讲习所讲师,云岩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创业就业指导师、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共青团荣誉讲师”花溪一中、青岩小学校外辅导员。


  “等我的培训模式探索成熟了,退役军人就可以用我的经验去复制,谁想学,我就免费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闯出一番更好的作为,为军人的荣光不懈奋斗!”陈晓义说。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血液中奔腾着忠诚与责任情怀的退伍人,将以永无止境的追求、继续锐意创新、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砥砺奋进,在新征程中再创辉煌!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中迪 陈大炜 实习生 吴金鑫

  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