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沿河暗塘村:别了,挑水时代

  “我们挑了几十年的水,现在终于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这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12月23日,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乡暗塘村,42岁的村民胡红萍打开安装在家里的自来水龙头,接了一桶水,开心地说。


  暗塘村位于晓景乡西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这里山高沟深,4个自然村302户、1145人分布在半山腰上。山脚下一条潺潺流过的小河,成了暗塘人稳定的水源地,为了取水,村民们常常需要走上一两个小时。


  暗塘人的一天,从挑水开始。孩子到老人,用肩挑水成为暗塘一代代人生活的时代印记。在多数人眼里,挑水是生活带给他们的一种煎熬。

微信图片_20191225202602.jpg

村民胡红萍在取水


  “挑着一担水从山脚往上爬,要走坡间沟底的羊肠小道,路不好走时,还得用手提,就算是青壮年,走不上几步,也会累得气喘吁吁。”回忆起挑水的日子,胡红萍还历历在目,每天五担水,是一个青壮年的最大工作量。


  为了一口水,处处有智慧。修水窖,成了村民们生存所需。水窖修在自己家里,用水泥和石头砌成、约10m³,主要用来存水——每天挑来的水、集夏天的雨水,以备生活用水不时之需。


  挑水难,存水难,吃水便万分珍惜。74岁的村民罗来廷深知每一滴水的珍贵。在他的讲述中,一天的用水是这样的。


  清晨挑来的水,一半存着,一半生活。早晨洗脸的水,晚上洗脚,最后再拿来喂牲口。


  “暗塘人力气大,挑水要下子弟坝,进洞口出洞口,挑起水往上坡走。”当地早些年的谚语,隐含着暗塘人的无奈和心酸。


  以前,村里老人也挖过井,但近2000米的海拔,出水量难以维持全村人的生活。罗来廷回忆,村头的小水井,挑水需要排队,有时一天难以取到两桶水,即便是左邻右舍,也常常为争一口水而闹矛盾。


  面对现实,暗塘人从未认过命。多年来,在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下,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挖水井、修水窖、存雨水,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吃水问题。


  2009年,当地有关部门出资,村民投工投劳,在村里修建了32口“母亲水窖”,便于村民存水。然而,4个村民组位置分散,远水解不了近渴,水源才是解决用水的关键,村民们依旧没有摆脱挑水的煎熬。

微信图片_20191225202611.jpg

暗塘村新修建的二级提灌水利工程蓄水池


  “人怕落暗塘,牛怕进榨房。”不是暗塘条件不好,而是暗塘人饱受缺水之苦,为了用水吃尽了苦头,深知每一滴水的来之不易。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跟随全国精准脱贫的脚步,我省把打好基础设施硬仗作为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中的首场硬仗,着力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脱贫攻坚中,晓景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确保每一位群众喝上放心水。


  2016年初,经过专家考察,结合暗塘村实际情况,决定实施“二级提灌工程”,从山脚引水上山,在位置最高的一个村民组新修大型蓄水池,切实解决所有村民的用水难题。


  同年中旬,暗塘村水利工程开始建设,历时两年,投入300万元,纵越2公里的二级提灌工程建设完成,2019年初验收合格投入使用。至此,暗塘人世代翘首以盼的自来水,终于得偿所愿,为全村脱贫夯实了基础。


  “昔日靠肩挑水、靠天吃水;如今,水龙头一开,泉水自然来。”看着每天水龙头里流出的自来水,胡红萍感慨:“别了,挑水时代”!

 

  饮水安全有保障,是村民幸福生活之必需。暗塘村主任罗贤武说,建好饮水工程之后,管好用好工程,不断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保证率,才能彻底实现饮水安全。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葛永智

责任编辑/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