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深贫村变形记】绝地逢生!石头缝里寻一座村庄的“出路”

  编者按:今年是我省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深度贫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记者走进贵州深度贫困村——水城县花戛乡磋播村,聚焦脱贫“难点”、群众“盼点”,看深贫村如何成功“变形”。


 

  “逃离”磋播村


  娘娘山的小道上,天刚蒙蒙亮就响起清脆的马蹄声。


  磋播村的一户人家正沿着悬崖峭壁慢慢往外走,马背上驮着家具和年幼的儿子。他们要搬到隔壁的顺场乡——因为这里实在是太穷了。


  磋播村曾经崎岖的“出山路”(磋播村委会供图)


  这是磋播村人徐祥峰的回忆。他就是当时坐在马背上的那个孩子,那一年,是1982年。


  位于花戛乡的磋播村是离水城县最边远的一个村子,村里世代居住的多为苗族彝族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过着日复一日的穷日子。


  “有的人家穷得连房子都没有,在山壁挖出一个坑,上面搭上茅草棚就住进去。”那些茅草下的人家,徐祥峰亲眼目睹,“里面就一口锅,煮完了猪食,又煮饭”。


  在山高坡陡的磋播,村民祖祖辈辈就靠种洋芋和包谷维持生活。


  外村人瞧不起磋播人,取笑他们是“高山人”。徐祥峰说,现在回头看,那就是磋播人曾经的“标签”,“压得人抬不起头”。


  “高山冷沁沁,吃洋芋当顿。要想吃米汤,只有害场病。”外村人编了顺口溜,嘲笑磋播村的穷困。


  而实际上,对于这个村子里的人来说,能顿顿有吃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磋播村有9600亩耕地。其中,唯一一片平整的土地,在山坳里,仅一千多亩,其余的土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因为石漠化严重,地里石块裸露如刀削,石缝间的土壤少得可怜。


  曾经,磋播村人最怕下大雨。一场暴雨后,山上的洪流裹挟着包谷杆、泥土往山下冲,山坳里的大片土地瞬间被洪水席卷而过。


  磋播村土地旧貌。水土流水严重,地里石块裸露如刀削。(磋播村委会供图)


  村民蒋士学至今回想起来,还心疼:“一年的口粮,就这样被毁了大半。”为了讨生活,蒋士学不得不离开磋播,到外地下矿井挖煤矿,“拿命来赚钱”。


  在山外的世界,走出磋播村的徐祥峰摆脱了父辈们的苦日子。职校毕业后开餐馆、旅社,过上村里人羡慕的富裕生活。


  每次回村,看到磋播人依然住着破旧的房子,守着荒坡“望天”吃饭,徐祥峰感到揪心。20多年过去了,他撕掉了身上的标签,可磋播村的标签还在。


  2008年,徐祥峰做了一个决定——申请任磋播村代理村主任。


  当年,随着家人一起“逃离”磋播的徐祥峰又回到了这片“养不了人”的土地。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他开始带领村民修路。最艰难的是在陡峭的“二道崖”,“用了半年时间,削掉半座山”,磋播村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一条出山路。


  村里开进了汽车,从此结束人背马驮的苦力生活。


  “止”住苦日子


  磋播村的路修通了,可磋播人真正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靠种洋芋、包谷永远也改变不了磋播村的命运。”徐祥峰开始琢磨在地里种更“值钱”的东西。


  磋播村种下的包谷成活率低,可石头缝里长出来的野生刺梨茂盛得很。“干脆种刺梨!”徐祥峰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


  2014年,任磋播村党委书记的徐祥峰争取来项目——由政府免费提供幼苗,试种100亩刺梨。


  “土地拿来种刺梨,没得粮食,一家老小吃那样?”


  遇到在磋播推广种刺梨的徐祥峰,村里人直摆手:“不种,不种!”


  “包谷一块钱一斤,刺梨2块钱一斤。”徐祥峰给乡亲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土地产600斤包谷卖600块钱,种刺梨至少产600斤,可以卖1200块钱,“有了钱,不仅可以买包谷,还可以买大米”。


  账算清楚了,磋播村人的“抵触”思想开始“松动”。那一年,由25户村民拿出土地,村里种下100亩刺梨“试验田”。


  徐祥峰(中)手把手教乡亲们管护刺梨


  学技术、勤管护……徐祥峰开始手把手带着25户村民种刺梨。


  2017年,100亩刺梨初挂果,采摘了13吨,卖了8万多元。


  “试水成功!”看到刺梨变成了“真金白银”,原本还在观望的磋播村人坐不住了,有人主动来找徐祥峰,要拿出土地种刺梨。


  “可刺梨3年才挂果,头3年没有收成怎么办?”


  “流转给公司,每年都有保底收入。”


  借水城县发展刺梨产业的东风,成立合作社、发动农户、流转土地……与林务公司合作组织种植刺梨,磋播村刺梨扩种之路由此铺开。2017年种植刺梨5800亩,带动农户614户2435人,其中贫困户305户1200人。


  磋播村种植刺梨达6108亩,实现全村贫困户全覆盖


  根系发达的刺梨“止”住了磋播流失的水土,也“止”住了磋播人的“苦”日子。


  “土地流转费500元一亩”,贫困户张兴学将家中40亩土地流转给公司种刺梨,每年固定收入2万元。


  曾背井离乡挖煤矿讨生活的蒋士学,在刺梨基地里务工,每天80元务工费,“家门口就能挣钱”。


  目前,村里种植刺梨达6108亩,实现全村贫困户全覆盖。


  除了流转费和务工费,刺梨产业还能分红。


  磋播人在刺梨地里务工,家门口就能挣钱


  近年来,水城县农投公司、水投公司等县属国有独资企业统筹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林务公司即是水投公司下属企业。


  “盛果期,磋播村的刺梨产值将达千万元。”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磋播村的刺梨产业产生收益后,还将按照4(公司占比40%):4(农户占比40%):2(合作社占比20%)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成。


  扩种刺梨后,磋播村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与农投公司下属企业宏兴公司共同合作发展猕猴桃产业,磋播村于2019年初完成1306亩猕猴桃种植,带动农户190户858人,其中贫困户86户386人。“500元的流转费每5年递增一次,第4个5年将达到1200元。”


  “转变”世代相承的命运


  原来,磋播村的地里也能生“金”。喜出望外的磋播人,开始重新“打量”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村里修建了一条水渠,将昔日肆虐淹没土地的水流,“驯化”为发展产业的水源地。


  有了四季不断的水源,村中平整的土地,恰好适合种植香菇。


  2018年底,由农投公司下属企业康群缘公司建设和管理运营,磋播村建成387个食用菌大棚,项目覆盖95户386人,其中贫困户34户121人。


  产生效益后将按照2(公司占比20%):2(合作社占比20%):6(贫困户占比60%)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成,预计户均增收1.8万元。


  只会种包谷、洋芋的村民,如何“转型”种香菇?


  磋播村的香菇基地,香菇多的时候,一天就能卖9万多元


  “温度、湿度、水分……这些都是种香菇时候要注意的”,贫困户杨群英刚到县城参加完县农业局组织的食用菌培训班,也到外地参观学习。她总结了一下,“按照专家教的步骤来,不难”。


  接下来,她将负责两个大棚的种植管理,每月有2400元工资。


  学来了技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这也是杨群英担心的问题。不过,很快她的顾虑就打消了。公司在村里成立了生产部,专门聘请总技术员到基地上指导香菇种植、管护,“不懂的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来”。


  每天中午,康群缘公司的冷链车会准时开进磋播村。


  “大棚里的香菇好得很哩。”


  “我们一早上采了十几箩筐。”


  香菇基地上务工的磋播人,忙着将刚采摘的新鲜香菇搬进冷链车车厢,“多的时候,一天就能卖9万多元”。基地采取计件工资制,“采得越多收入越高”。村民杨檐妹晚上也打着电筒采摘,最多时一天能收入160元,“心里热乎得很”。


  以前磋播人种包谷,要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山路,背到镇上去卖。如今,这些产在大山深处的香菇由公司统一运往贵阳、重庆等地销售。几个小时后,它们就会走上都市人的餐桌。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人已不是原来的人。”磋播走出去的大学生梅仕文,毕业后选择回到村里,在村委会工作。在他看来,如今这块土地生机勃勃,乡亲们转变了观念,转变了耕作方式,更转变了世代相承的命运。


  磋播村共有人口879户3872人,现有贫困户26户63人。靠刺梨、猕猴桃、香菇三大产业的带动,磋播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2.7%下降至1.63%,2020年将实现全面脱贫。


  “就算是石头缝里面,也要找一条出路”,这是徐祥峰曾经的誓言。时间没有辜负奋斗者,冷沁沁的高山上,“养不了人”的磋播,还有那“让人抬不起头”的“标签”,就此成为过去。


  新闻链接:


  贵州省超过90%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效益低下。近年来,贵州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初,在全省发起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2019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推行“八要素”,推进茶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业、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一个结构优化、特色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策划/文字 程星

  视频 高航 冯相清

  海报 高航

  图片 冯相清

  视频旁白 周璇

  配音 杨凯茗

  责任编辑 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