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在线访谈|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家家户户有稳定收入,搬迁才能稳得住!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岳端

  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敏做客“在线访谈”栏目。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义鹏 摄

  “十三五”时期,我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这188万人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12月17日,省生态移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敏做客由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和当代先锋网联合打造的“在线访谈”栏目时介绍,我省通过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对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做出全面制度性安排,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学校197所


  徐敏介绍,我省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设施建设,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孩子们来到福泉市牛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四点半学校”完成作业。卢志佳 摄

  教育资源按照“缺多少补多少”原则,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每个安置点设置1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确保搬迁群众就医需求;按照搬迁群众自愿选择原则,做好社会保障政策的转移接续,做到应保尽保。


  通过整合项目资金25.23亿元,我省安置点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学校197所;新建安置点医疗卫生项目326个,正在建设12个,新建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站)29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15个、儿童服务中心184个;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33个、工作室177个、服务室(点)280个。


  户均就业1.62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在保障搬迁群众就业方面,我省坚持切实做到劳动力必须全员培训、有劳动力家庭必须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迁出地“三块地”资源必须有一种盘活途径、每个搬迁家庭必须有一份稳定收入,实现搬迁群众生计保障和可持续发展。

  安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的一名老年妇女在“扶贫车间”从事航空耳机生产工作。卢志佳 摄

  截至11月底,全省搬迁劳动力累计就业创业65.55万人,其中县内就近就地就业29.95万人,县外省内就业8.46万人,省外就业26.59万人,自主创业0.55万人,户均就业1.62人。


  徐敏介绍,围绕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我省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


  其中长顺县立足优势选产业,引进服装厂、手套厂、伞厂、制鞋厂等19家企业进驻安置小区,开办就业扶贫车间,解决596名搬迁群众实现楼下稳定就业。抓好园区企业公共就业服务,吸纳搬迁劳动力2000余人就业,让群众短期内见到效益,稳定搬迁信心。


  实行“企业+培训+就业”模式,精准施策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前,长顺县已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实现96人到广州务工,通过3家就业扶贫劳务公司实现4422名搬迁群众转移到省外就业,通过社区平台公司组织搬迁群众入园务工,解决100人就近就业问题实现稳定脱贫。


  同时将安置小区一楼配套用房优惠出租给搬迁群众,引导鼓励54户搬迁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增收。对患有残疾转移就业困难或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就业的困难搬迁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845人。

  织金县平远新城服装加工厂节后复工。(省生态移民局供图)

  评选搬迁群众文明家庭10322户


  为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我省重点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增强文化引领能力和群众认同感。


  36.02万户搬迁群众自觉悬挂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各地开展感恩教育6912场次、市民意识教育6161场次,评选搬迁群众文明家庭10322户。

  贵州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步马安置点的老人们在社区广场上休闲。卢志佳 摄

  社区管理网格化


  社区管理方面,我省通过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四化”建设,实现强基固本。


  共设置街道办事处64个,成立居委会355个、村委会92个,居民小组2864个、村民小组272个,建立警务室172个、综治中心476个。


  基层党建为引领


  此外,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省安置点成立安置区街道党(工)委64个、党总支220个、党支部558个、党小组457个;先后从迁出地选派272名、从安置地选任416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把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