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织金县马场镇大陌坝区:千亩大棚“平地”起 蔬菜种植“金满仓”

  虽是仲冬时节,可这两天毕节市织金县马场镇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的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登上产业园依山而建的观光台,放眼望去,上千亩的大陌坝区里,一栋栋白色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走进产业园的育苗棚,一股暖意扑面而来。油麦菜、上海青、菜心等各种蔬菜幼苗娇嫩碧绿,犹如翡翠般在大棚内一畦一畦延伸着,焕发出勃勃生机。几个村民正在苗床边俯着身子,认真工作。


  织金县马场镇大陌坝区


  “过去一直种植水稻和油菜,收入很低。”正在小心翼翼进行育苗的陈朝学一语道出村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前的的困境。


  大陌坝区因位于马场镇大陌村而得名。以前,群山环绕、一水蜿蜒,好山好水的坝区一度成为传统农业的沃土,可守着上千亩良田,村民们却也只能种着经济价值低的农作物,虽不愁吃,但也富不起来。由于传统农业难以养家糊口,像大多数村民一样,陈朝学只得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继续走“老路”必然撞南墙,穷要思变,如何探索新路子,破除发展瓶颈,让村民们一路快马奔小康?当地党委政府转变思想,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将恒大集团援建的1062个蔬菜大棚及配套设施确权给贫困户,贫困户通过入股方式进行分红。


  “我镇引进龙头企业织金豪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统一育苗、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同时由合作社负责组织贫困户务工、蔬菜基地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确保蔬菜基地正常运营。”马场镇党委书记田明介绍说,通过“保底分红+利益分成+务工收入”的方式,确保基地所覆盖的贫困户实现多渠道、多方位增收。


  在大陌坝区务工的村民们


  如今,陈朝学将自家土地以每年每亩700元的价钱流转给产业园,自己则在园区务工。“每年能拿到3000多元的流转费,每月还有2500至3000元的工资,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蔬菜大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弊端,为坝区产业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织金豪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一边来回指导着村民们采摘、挑选、称重、分箱、装车,一边给记者介绍道。


  目前,该公司在织金县经营了4200个蔬菜大棚、700亩露天种植基地,年产量达18000余吨,总年产值高达3000万,共覆盖贫困户4300余户。同时,公司解决了500余人的长期就业问题,每年发放务工工资共计1500余万元。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织金县马场镇把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深化农村产业革命、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具体实践,用好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自觉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到农业产业革命中,全力推进坝区产业发展,提升坝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把坝区打造成为群众增收“聚宝盆”,让土地产出“金满仓”的好效益。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传娟

  通讯员 赵文偲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