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四力四全蹲点】红花岗区:产业之道在于美丽文化味道




  《妖猫传》《西虹市首富》《滚蛋吧,肿瘤君》等院线“爆款”影片,这里的影视剧制作公司团队均参与拍摄制作;


  世界一流的音响、灯光等演出设备,这里的演出设备服务公司里随处可见;


  原创设计为文艺演出添光加彩,对这里的演出服饰制作公司已是“家常便饭”;


  将时尚元素与历史文化巧妙融合,让传统艺术重焕光彩的创作坊,这里依然有。


  这里,就是遵义市红花岗区。


  这里,高起点、高品位的文化企业很多,为这座城市带来满满的文化味道。


  “产业之道,在于美丽文化味道。”这句话,得到“贵州忆像”老总叶涛的热烈认同。


  用影视作品为家乡文化“代言”,是他最大的愿望。


  “产业之道,在于美丽文化味道。”这句话,“禾田文化”同样认同。


  为演出提供最好的设备,让家乡人看到最好的演出,是他们正在做的事业。


  “产业之道,在于美丽文化味道。”这句话,遵义市红飘带文化有限公司创办人张忠芳在多年的实践中,也有这样的领悟。


  将民族元素应用到演出服饰,是她今生最美的兴趣。


  “产业之道,在于美丽文化味道。”这句话,是省级非遗项目遵义通草堆画传承人李跃的固守与坚持。


  他的梦想:为了贵州电影被院线“广播”


  “忆像影视”老总叶涛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他的团队参与拍摄的电影作品海报。




  “忆像影视”制作团队


  27岁的他从宜宾学院毕业后,就和几个同学到北京发展,很多时候,他和同学们都泡在剧组里,深度体验影视拍摄生活。


  在北京的4年,叶涛参与拍摄制作了几部电影,如《妖猫传》《最后一枪》等,还自筹拍摄院线电影《爱你一生一世》。


  他和同学本身都是编导、表演出身,对电影的运作比较熟悉,所以组建了“佳一映画”影视机构。


  4年的“北漂”生活,叶涛和他的团队积累了一定的电影拍摄经验。




  “忆像影视”团队正在拍摄


  他发现老家贵州的发展机会更多,经过考察,发现贵州的电视剧市场正在走向成熟,而电影市场正在起步,而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产业,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他毫不犹豫地返回红花岗区开公司创业,公司名曰“贵州忆像”。


  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佳一映画”的7个小伙子,都是他的同学。


  “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家乡建设。”这是叶涛创业的一个基本理念。




  “忆像影视”拍摄的电影作品


  遵义市是贵州第二大城市,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对电影尤其是微电影展示和表演培训的需求空间比较大。回家乡两年多,他以小搏大,拓展发展空间,在微电影拍摄、表演培训、节目制作方面均有收获,尤其是在网络平台播出的《大角色小演员》节目,在腾讯、爱奇艺平台播放,有100多万的播放量,反响很好;精心制作的微电影《匠心之路》也获了奖。


  2018年,贵州的电影和电影人取得骄人成绩,如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不错,屡次获奖,贵州的电影发展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这给叶涛和他的团队很大的信心。“所以说,我觉得在家乡创业,环境很好,虽然融资有困难,只要坚持,就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对此我感到很是欣慰。”


  记者说叶涛的“忆像影视”团队,分工明确,项目运作、剧组管理、编剧、剪辑、调色等构成了一条严谨的电影生产流水线,作为领头羊的他,既编又演,还担任培训教员。8个人的团队,有三四个常年在省外其他剧组拍片,是一个很开放的艺术生产集体。


  他的野心:为了家乡人看到最好演出


  贵州禾田丰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位于红花岗区创业孵化园,公司的大厅,关于文化的释读被制作成广告理念粘贴在墙上;整个一层,整整齐齐地摆满了灯光、音响、大屏、舞台等设备。




  “禾田文化”的创业理念


  据了解,在短短的10多年间,“禾田文化”成长为贵州最大的演艺设备租赁商,贵州省内尤其是遵义市辖区的多个大型文艺演出,都能见到“禾田文化”的身影。


  除对外出租灯光、音响、大屏、舞台设备外,“禾田文化”还提供文化信息传播、体育信息及文化网络策划服务,销售、出租、安装户外亮化工程、电脑、电线电缆、电器、体育器材、力压架设备。


  近年来,“禾田文化”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还增加了节目引进,每年有几十场演出。


  在“禾田文化”,世界一流的音响、灯光等设备随处可见。


  “到目前为止,我们公司光是设备就投了8000万元。”公司负责人介绍,2011年,“禾田文化”挺进省城贵阳,业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禾田文化”的名声愈来愈大。


  积极打造链条式的文化产业平台,是“禾田文化”目前正在做的一件大事。




  “禾田文化”制作的舞台道具


  新成立的剧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遵义大剧院的运营,剧目经营有限公司则专门经营剧目,从2018年到2019年,后者引进了20多部大大小小的剧目,遵义市90%以上的外来剧目,都是该公司引进的。


  “禾田文化”还与共青团遵义市委携手,成立青少年文化艺术协会,在青少年宫设基地,探索一条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深度融合的道路。


  同时,着力打造数字化文化建设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媒体中心,眼下,直播平台、公众号等正在有序的运作中。


  记者说新年来临,“禾田文化”旗下公司出了许多新招。


  举办新年音乐会;上演艺术启蒙魔术剧《美术馆奇妙夜》;引进意大利单簧管室内乐;2020年春节引进亲子剧《嫦娥奔月》和《爱丽斯梦游仙境》。


  她的设计:为了巧手“绣出”幸福未来


  在遵义市演艺界,张忠芳可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她的遵义市红飘带文化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演出服饰,总会让文艺演出更具魅力。


  自2007年9月创办公司以来,立足本土,致力于黔北传统服饰的结构、纹样、装饰,以及传统服装技艺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




  张忠芳展示得意之作


  在她的眼中,仡佬族服饰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她的车间展示的许多非演出服饰,设计上吸收了仡佬族文化的元素,一个图案,几缕丝线,绣出来的是黔北文化的一片天。


  为此,张忠芳与留守农村的绣娘合作,积极引领广大妇女就近就地就业,帮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打工也能赚钱”的梦想变成现实,助推精准扶贫。


  张忠芳把产业发展空间与培养农民技能结合起来,推动黔北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于是,她走村串寨,开展田野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研究创作方向。




  张忠芳向客人介绍产品


  2016年,她发现即将失传的百年“布贴绣”制作技艺,就立马通过培训,让当地妇女普遍掌握该项刺绣技艺,让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支撑点。


  2017年,贵州省举办“锦绣计划”比赛,“布贴绣”制作技艺为遵义赢得了荣誉,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绣娘。


  2018年,张忠芳带领她的黔北绣娘团队,携手北京服装学院多位知名服装设计师,打造黔北绣品进入唯品会的“唯爱工坊非遗万物冬专场”,让整个冬天充满了黔北民族民间文化的暖意,线上收益源源不断。


  记者说在张忠芳的心中,“文化”二字早就转换成了一种情结,这个情结驱使她义无反顾地付出,她用“三心针法”概括自己的文化情结——


  信心针法激发绣娘脱贫致富的决心,帮助她们投身传统手工艺,依靠一双巧手脱贫致富;恒心针法培育她们行为习惯的养成,让“线不离针、针不离手、手由心走”,在传承中创新;诚心针法锻造她们生产经营的基本操守,遵循“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的原则。


  他的创作:为了通草堆画不再“孤独”


  走在红花岗区老城红军街上,一家名为“剪纸坊”的小店窗户上,一块“遵义通草堆画传习所”的牌子特别引人注意。


  这意味着,这间店面有“绝活”!




  李跃的代表作之一《遵义》


  事实果然如此——


  该店老板李跃,就是省级非遗项目遵义通草堆画的传承人!


  为了当好这个传承人,李跃放弃了广州一家大酒店的高薪工作,回到红花岗区,开始通草堆画的艺术人生。


  那是2007年,遵义通草堆画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跃的母亲左慧平很想重振通草堆画的辉煌,因年事高而不得不放弃,只好希望儿子李跃继续这项技艺。


  就这样,李跃回到了家乡。


  当时,许多遵义人都忘记了通草堆画,要想让通草堆画“重出江湖”,必须在作品的构图设计和题材上有所创新。




  李跃向客人展示他设计的“红色笔”


  为此,李跃在装裱、题材选择、作品装饰、突出实用性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一件件倾注着李跃心血的作品不断问世,具有现代风格的《龙啸》《雄鹰展翅》《遵义会议》《毛泽东诗词》《鸟语花香》《松鹤长龄》等代表性作品,以其大胆的设计理念和精细的制作手法,在市场上引发关注。


  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李跃选送的作品获“新人奖”;在第七届合肥国际博览会上,李跃获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展示奖”,此外,他还获得了中国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通草堆画制作技艺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大,虽没有给李跃带来“革命性”的经济收益,但李跃觉得很值得。




  李跃的剪纸坊和通草堆画传习所


  既坚守传承使命,又要解决生计问题,李跃在街头开设了剪纸作坊,通过文化创新,将红色文化元素代入作品中,使作品的欣赏角度与“转折之城”这一历史底蕴相贴近。


  同时,他还在剪纸艺术上拓宽思维,将其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作品就有了灵性,经济效益有了较大的提高。


  记者在李跃的小店里流连,但见诸多作品均与红色文化有关。


  “在遵义,文旅产品要突出‘遵义会议’这个亮点,作品也才有生命力,这样才能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李跃说。


  记者说一幅幅画面,就是一张张名片。遵义市红花岗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凸显政府主导、民间推动的要旨。风生水起的后面,是对市场的培育,对人才的重视。如何通过“小手段整出大名堂”,红花岗区的作为,显然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缨 陆青剑

 实习生 杨简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