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决战“光荣战场” 铸就“英雄传奇”

——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下)

01_01_3042.jpg

  这是一部绝境突围、挑战贫困的“英雄传奇”。


  在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感召下,全省涌现出一大批决胜脱贫攻坚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奋力撕下贫困标签,在贵州大地矗立起一座座脱贫攻坚的精神丰碑。


  冲锋向前:用生命照亮贫瘠之地


  锯齿山下的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大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文伟红走村串户的场景,村民们依然清晰记得。7月22日,在查看扶贫产业时,文伟红不幸触电,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


  “当好落实政策的战斗员”“发挥脱贫攻坚突击兵作用”,翻开文伟红的日记,便能感受到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意志。


  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写道:“等这场战斗结束,我会经常在你们身边,陪伴二老,尽一份儿子应尽的孝道,并向你们讲述我的战斗故事!”


  “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农民,了解我们心里的想法,了解农村方方面面,考虑我们的感受,带我们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村民高腾仁含泪回忆,乌江岸边、武陵山深处留下了他冲锋的身影。


  9月8日,51岁的铜仁市德江县桶井乡沿江村党支部书记安永恩因病去世。2017年,安永恩被诊断为直肠癌,为不耽误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他隐瞒病情、带病坚守岗位1年零11个月。


  他走后,许多同事才知道这位支书已带病战贫近两年。


  10月18日,毕节市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河尾村党支部书记耿展宇,在外出核查贫困户信息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故,年仅33岁。


  当耿展宇不幸去世的消息传来,得到他长期帮助的河尾村村民孙春号啕大哭,与当地群众一同前去吊唁。


  “山难渡、水难渡,血洒脱贫路;车行处,人行处,展宇帮千户……”孙春送来的牌匾上,字字无不显露出群众对这名基层干部的无限怀念。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他们燃尽生命做贫穷的掘墓者,当百姓的知心人。冲锋在前,扛起脱贫攻坚的重任;向死而生,用生命照亮脚下的贫瘠之地,留下精神的丰碑。


  初心如磐:用奉献浇灌青山花开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为打赢这场攻坚战,贵州共有5万余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冲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他们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办实事、做好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壮歌。


  布满荆棘的脱贫路上,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不胜枚举。国家审计署派驻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驻村第一书记姜海泉,从遥远的北京来到黔东南州。三年没有陪伴过家人的他,全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帮助甲石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盛春霞积极响应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主动请缨来到贫困县黔东南州榕江县。2018年,她从浙江引资3850万元,实施了13个帮扶项目,均已竣工验收。其中,8个产业项目覆盖3680名贫困群众,带动脱贫2412人。


  “村民不脱贫我就不脱单”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泉发村女支书宋冰;守初心担使命的独臂女干部,关岭自治县沙营镇纸厂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燚;“带着二孩上战场”的松桃自治县世昌街道沟咀社区脱贫攻坚副指挥长杨海兰……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的青春在基层吐露着芬芳。


  放弃城市高薪回乡的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党支部书记吴富才,号召广大群众用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入股发展特色产业,采取“党社联建”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福泉市陆坪镇党委书记杨时江,创新探索出“双订单”扶贫模式,逐步带领苗乡群众脱贫致富,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带领全村3250名党员群众发展生态茶叶产业,走上了致富路……广大基层干部不辞辛苦,汗洒青山,演绎着贵州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大山蝶变记。


  当深夜奔波在走访贫困群众的山路上时,他们说,很累。当看到一个个贫困群众摘掉穷帽时,他们说,很值。当漫山遍野的产业带动百姓逐步走上致富路时,他们说,很美。


  乡愁力量:用情怀铺筑脱贫之路


  2013年,汇川区农业部门邀请华南农大毕业的黄中敏返乡创业。当时,在厦门一家嫁接苗企业担任高管的她,放弃了企业的高薪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带着奋斗多年的积蓄,毅然回到贵州,成立了遵义劳仑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返乡创业之路。


  “走高效农业之路,才能实现脱贫,才能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黄中敏坚持科技兴农,让农民创收。在她的带领下,当地蔬菜种植水平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40%以上,产品合格率、成品率大幅提高。


  同样是乡愁力量的驱动,王克权、张宗碧夫妇回乡办起肉牛场。


  上世纪80年代,王克权、张宗碧离开家乡遵义市桐梓县官仓镇马孔村到贵阳打工。经过多年打拼,于1991年在贵阳开办了自己的家具加工厂,如今已积累了丰厚的资产。30多年后,心系故土的他们放弃城里的生活,投资300余万元,在马孔村的山坡上建设肉牛养殖场,解决了附近2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


  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吴先海看准家乡的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于2003年筹款成立了雷山县脚尧茶叶厂。如今,公司与茶农,特别是精准贫困户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共带动3600户农户增收,户均年收入逾3万余元;带动1000余户精准贫困户走上产业脱贫的道路。


  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无论是心系群众的基层干部,还是开辟致富道路的创业能人,他们都诠释着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让黔中大地的山乡田野生长出新业态、新动能、新气象。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钺洁

责任编辑/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