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德江大田村:脱贫攻坚筑富路 产业扶贫富农户

  大田村,屋脊之上的自然村寨,这里最低海拔750米,最高海拔1320米。


  虽名曰大田,却没有一块像样的田,甚至连一块平整的土也看不见。


  这里,道路崎岖,却世代有人定居。


  这里,土地贫瘠,却养活了生长在这里的人。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3.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的一角,站在该村海拔1300多米的高处俯拍


  “你们今天运气好,要是早上,或者下雨天,根本就上不来,即使来了,也看不到什么,到处都是雾茫茫一片。”铜仁市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第一书记吴江说,因为山高、地寒,交通滞后,导致该村产业选择和发展异常艰难。


  地理限制,久于贫困。大田村山地多、耕地少,交通闭塞。2014年,全村211户818人,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户87户38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8.62%,被例入德江县7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1.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的一角


  除了少数搬迁群众外,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全村有156户242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失,是导致该村贫困另一深层次原因。而留在家中的均是老弱病残的村民,过着贫困的生活。


  自德江县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入村到户,大田村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人员,身兼并职,誓要攻破贫困堡垒、啃下硬骨头。


  但是,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怎么破,怎么攻?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的通组路.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的通组路


  “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出门全靠步行,但是交通是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抓住了‘牛鼻子’。”该村驻村干部冯焘说,2015年,村支两委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资金,硬化从该乡石板到出水,再到大田的通村路。


  2017年至2018年,大田村又陆续修通并硬化了10.5公里的通组路,14.8公里的连户路,全面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如今,大田村道路纵横交错,连接八方,修路成为该村打响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枪。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通组路通到家门口.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通组路通到村民家门口


  攻破贫困堡垒,实现群众脱贫不返贫,最终还得靠产业支撑。


  “嘎嘎嘎……”在该村权英家禽养殖场,2800只鸡在栏里正争抢吃食,一枚枚雪白的鸡蛋铺满鸡栏。


  “我们平均每天可产2100枚蛋,按照目前市场价0.7元/枚,每天可毛收入1400多元,再除去人工费,饲料费,净收入700多元。”在鸡场,负责人刘先权一边带领驻村干部和记者参观养鸡场,一边介绍鸡场发展现状。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蛋鸡养殖场驻村干部和负责人刘先权夫妇正在捡蛋1.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权英家禽养殖场刘先权夫妇和驻村干部正在捡蛋


  2018年,在浙江从事10多年五金生产的刘先权和妻子回村探亲,发现家乡水、电、路变化巨大,但是全村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特别是部分村民还生活贫困线,让他内心犹如针扎,几经思量,与妻子商量,决定留守家乡发展产业,带领父老乡亲同战贫困。


  “一个人富不算富,看见这些驻村干部,到我们村来这么努力的为群众服务,很感动,我就想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事。”刘先权动情地说,去年,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向银行借了5万元的特惠贷,再加上自己的50多万,修建了现在的权英家禽养殖场。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蛋鸡养殖场1.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权英家禽养殖场


  同时,水、电、路,政府免费送到养殖场,并帮助其对接市场。


  “我们这里条件这么好,生态也很好,产出的蛋质量不错,在市场备受顾客青睐,现在是供不应求。”刘先权的妻子陈志英在一旁乐呵呵地说,去年7月从重庆进鸡苗,11月就开始产蛋,其产品主要销往德江、长丰、务川等周边市场,目前,带动5个村民在里面长期就业。


  为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发展经济,该蛋鸡养殖场预计还将继续扩大规模,增加到8000只。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蛋鸡养殖场驻村干部和负责人刘先权夫妇正在捡蛋.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权英家禽养殖场刘先权夫妇和驻村干部正在捡蛋


  除了发展养殖业外,该村还结合当地高海拔、低气温的特点,大规模发展天麻、红花椒、雪梨等耐寒经济作物。


  在村民陈文秀家天麻种植林里,67岁的老人,正在铺菌材、撒菌丝,忙得不亦乐乎。


  “我家去年得到了2000块钱,因管理不善,虽然受到不小损失,但总的还是划算的。”老人说,得益于当地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扶持,前年他家种植天麻100平米,今年准备继续扩大200平米多,再加之管理技术不断跟进,明年天麻一业有望突破8000元。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村民陈文秀正在自家的天麻种植地种植天麻1.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村民陈文秀正在自家的天麻种植地正在铺菌材、撒菌丝


  人人种天麻,家家有麻园。陈文秀,是全村发展天麻增收的典型代表。


  最大限度自家荒地和闲置林地利用起来,发展天麻,自力更生,增加增收渠道,是村民们脱贫的又一新路。


  脱贫靠产业,增收有渠道。


  目前,该村种植花椒570亩、雪梨366亩、金银花30亩、天麻后续林锥栗475.5亩、天麻1500平米,养殖肉牛156头、肉羊128只、蛋鸡3800羽。


长丰乡大田村高山雪莉初挂果.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366亩雪莉初挂果


  同时,截止2019年,大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80元,其中,非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6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50元。


  靠山吃山,得益于脱贫攻坚和党的惠民政策,大田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规模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力助村民脱贫致富。到2018年底,大田村已脱贫49户247人,未脱贫38户136人,贫困发生率16.63%。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天麻种植林.jpg

  德江县长丰乡大田村1500平米天麻林的一角


  “蛋鸡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天麻部分已见成效,花椒产业已初具规模,其它产业也逐渐成熟,村民们积极性和信心也逐步提升,贫苦的穷根即将斩断,脱贫的曙光已经来临。”第一书记吴江高兴地说,今年低,大田村剩下未脱贫的38户136人,将全面实现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3%。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济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