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冰花男孩”家不算“贫困户”:程序公正就无可厚非

  网络图片

  又是一年冬来到,“冰花男孩”又回来了,以另一种方式。据南都报道,在去年冬天因寒冬里走路上学满头结满冰霜而被网友称为“冰花男孩”的云南山区男孩王福满,近日其家中向当地申请贫困户资格被拒,原因系其家境不符合贫困户建档立卡标准,再次引发关注。

  作为曾经的新闻人物,“冰花男孩”此番重回舆论视野,对公众而言可堪欣慰的是:受到关注后的“冰花男孩”,“家里多了很多衣物,现在上学戴帽子,头发不会再结冰霜了”,而且他们搬进了新家,有水泥路从家门口到学校只需步行10分钟。

  至于其家庭申请贫困户认定是否符合标准,如果按照目前的说法确实属于“秉公办理”,地方的做法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值得肯定。因特定事项引发舆论关注的普通公民,在成为新闻人物之后就得到地方的特殊照顾,甚至是无原则的照顾,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既然当地在贫困户认定上已有一套明确的标准,能在对待新闻人物时依然按照标准来操作,而不是一味迁就“家里有名人”这一因素,倒也算不多见。

  一码归一码,“冰花男孩”在受到公众关注后,其上学状况得以改善,从就新闻论新闻的角度,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圆满的结果。只不过作为新闻衍生品的当地贫困户认定纠纷,因由“冰花男孩”引出而受到了更多关注,同样需要就事论事地看待。

  由于外界对当地现实的经济状况缺乏了解,“经济条件确实尚可,在村里属于中等水平”的在地判断,可能比公众通过一张“冰花男孩”的照片去推测要准确。但由此推出的另一个问题倒是值得进一步追问:是不是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其未成年子女的冬季保暖状况都如“冰花男孩”一般?“冰花男孩”家的经济状况究竟如何?

  很显然,对“冰花男孩”家的经济状况,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在贫困户申请过程中,申请一方强调困难,审核一方陈述否决的理由也属正常,但当对一个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价出现“困难”和“尚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时,应当有常规且顺畅的纠纷解决机制和途径。曾经的新闻人物想到运用舆论对其的关注热度来反映诉求,新闻人物之外的普通村民,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如何寻求权利救济?贫困户认定自有其标准,但以往爆出的个案也表明,村干部在贫困户认定中的权力缺乏基本监督,特别是普通村民在申请过程中的申诉救济渠道有待完善也是事实。

  按照此番再次成为新闻当事人的“冰花男孩”父亲所言,他家未通过贫困户认定是其与村干部私人恩怨所致,尽管这一说法受到涉事村干部的否认,但鉴于出现此种可能需要回避的事由,对“冰花男孩”家庭经济状况的入户调查,是否有必要通过村委会之外(起码涉事村干部之外)的机构派员进行基本的复核?

  农村的贫困户认定不是小事,尽管涉及到的可能无外乎几百元贫困救助金的问题,同样需要健全和完善基本的纠纷解决机制和权利救济途径。家长里短,阡陌相闻,农村的日常生活难免纠纷,可能绝大部分都是类似被称作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纠纷的化解需要的是公正的调查、顺畅的申诉反馈机制,而不能仅靠“怕村里人非议”而息事宁人。

  一方面,曾经的新闻人物及其家庭都需要放低期待,不能再寄希望于通过公众关注的光环来要求和谋取更多额外的利益,同时,地方有关部门也有必要警惕对新闻人物的过度关照,而应当把公共服务的重点放在整个需要帮助的群体中,无论是否新闻人物都需要一视同仁地对待,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得到的国民待遇。不仅如此,由新闻二次衍生出的其他公共议题,也需要就事论事的公平调查和对待,媒体的聚光灯无法让公民有任何“有求必应”的特权,但也要有能力照出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

  (来源:南方社论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