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榕江县高表村:产业“短平快” 铺就村民致富路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余欢


  初冬,榕江县高表村并未“冬眠”。村民们采挖水芋,忙得不亦乐乎,一幅繁忙的画面尽收眼底。


挖出来的水芋

整理水芋


  高表村位于榕江县寨蒿镇北部,距县城57公里,全村面积17.2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5%,耕地面积1479.3亩。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299户1191人,其中贫困户139户559人(已脱贫128户525人),是榕江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近年来,高表村紧扣“八要素”,立足村情实际,结合村民意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在该村大力发展“短平快”产业,逐步走出一条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道路。


  精准选择产业 乡村多元发展


  “我们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油菜为主,由于经济效益低,一年辛苦下来也挣不到多少钱,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高表村村主任刘太安说。


  一直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撑等,高表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局面。


  今年,高表村引进公司,以“短平快”的农作物为主攻品种,试种生姜75亩、水芋15亩,一年轮换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征求村民意愿,高表村发展生姜、水芋种植有着很多优势。”高表村驻村第一书记杨通军说,寨蒿镇支持村里财政扶贫产业资金七万余元,提出辣椒、茄子、生姜等“短平快”产业供村里选择,村支两委通过开群众大会等方式宣传,经过一番商量,决定种植生姜和水芋。


村民给生姜除草 高表村供图



  “种嘛,卖不出去我就拿来喂猪。”抱着这样的决心,63岁的高表村村民吴高远一口气就种植了3亩水芋,望着挖出来的水芋,他相信6毛钱一斤也能卖出好的价钱。


  “现在才开始采挖水芋,产量和产值不好估计,不过公司已经预付了一万元的订金。”刘太安介绍,村里还种植有金钩藤344亩、油茶247亩、小香鸡养殖5000羽、稻田养鱼170亩等,随着产业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品种的增多,产业延伸出来的效益将更加凸显。


  道路铺就希望 产销无缝对接 


  “路修通、硬化后,交通非常方便,除了有批发商回收,村民也自己运输出去销售。”刘太安说,2014年前,村里公路没有硬化,往来车辆较少,村民经常肩挑背驮农产品去镇上卖,特别辛苦。


  “路不通,哪能发展产业啊?想都不敢想。”高表村55岁的村民唐定林种了2.5亩生姜,总产量1800多斤,放在之前,路不通,生姜运不出去,够他忧心很久了。


  今年,高表村生姜共产出一万余斤,已卖出六千余斤,均价2.5元一斤,收入三万余元。


  “今年受天气干旱影响,生姜产量不多。”刘太安说,今年干旱了三个月,但是村民还是尝到了生姜产业带来的甜头。现在除了留种和留来吃的,村里的生姜几乎都卖出去了,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2.5亩可收一千多斤稻子,1.6一斤稻子,就是1600多块钱。受天气影响还收了1800多斤生姜,即使按收购价1.5一斤卖出去,也比种水稻划算啊。”唐定林将种水稻和种植生姜一对比,脸上乐开了花。


  产业发展正旺 村民喜笑颜开


  “生姜投工少,市场不愁,忙过了还可以去做其他事。”高表村村民吴金祥是生姜种植大户,今年他种植了7亩多生姜,带动7户农户种植生姜30余亩,不光自己收获了希望,乡亲们也共同致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以前担心在家照顾家庭挣不着钱,现在发展产业、照顾家庭、赚钱,一举多得,还过足了‘老板瘾’。”吴金祥说,种水稻一年有十多次工序,一年到头都在地里田头,出不去,现在种生姜三四次就可以结束,种完还可以去打零工,不仅适用,对生活更加有了盼头。


  “我留种800余斤,准备明年将村里所有荒田用起来,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种植面积,你看,我正在修建一间储存库嘞,准备安装湿度表和温度表,延长生姜保存时间。”唐定林邀请记者一行人去看他的储存库,他说借助网络,自己学会了很多生姜养殖的技术,摸索成功后,要把这种技术推广,助力全村村民增收致富。


W020191208825570465606.jpg

正在修建的生姜储存室


  依托产业多元化发展,高表村的村民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自主创业”的转变,生活越来越好,精神面貌更加激昂奋进。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