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麻山崛起“坝区经济”

——望谟县深入推进“三场革命”做强坝区产业

  乐宽坝区村民在进行田间管护。

  冬日,太阳依旧暖洋洋地照耀在麻山腹地。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改变却是真真切切。11月下旬,记者穿行在望谟县500亩以上坝区,一股股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效益高了,农民笑了。

  是什么改变了大山?去年以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全省掀起,望谟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深入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三场革命”,以6个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做强坝区经济,加快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变化,正在进行中。广袤的山地之上,望谟坝区正孕育着希望,更收获了硕果。

  破“小”立“大”,坝区农业走向规模化

  “今年蔬菜亩产值超过1万元,比种油菜强了十几倍。”在距县城20公里外的大观镇伏开坝区,伏开村第一书记杨松开心地说,坝区“菜+菜+优质稻”模式,带动农户42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户均增收3200元。

  万事开头难。说起坝区建设之初,杨松感触颇深,群众以土地入股是坝区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但一开始,这道最大的难题就是解不开。”

  地处麻山腹地,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望谟农业产业基础薄弱,落后的小农经济思想长期以来在群众心中根深蒂固。

  如何革除“小农”思想、树立现代“大市场”观念?

  今年以来,望谟把观念转变作为农村产业革命的前提,贯穿始终。持续培训坝区农民5000多人,并通过派驻县乡工作组,召开培训会、入户宣传等,充分发扬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的“五皮”精神,从思想上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杨松和村支书、工作组等战友们的做法是,一户一户走访沟通,以心交心,帮助老百姓算好增收账,打消顾虑。终于,用了半年时间,群众逐渐理解认可。

  有心人,天不负。首批934亩坝区土地被贵州金州农业开发公司相中。“这里冬天不冷,海拔也不高,土壤条件比较好,很适合种植有机松花菜,今年亩产值达1.6万元。”公司技术总监李学哲说,这款高档蔬菜,超市卖到20多元一斤。

  每亩1.6万元的效益,让村民们眼界大开。之前不愿意土地入股的村民纷纷申请,村民杨光真就是一个典型。通过基地务工眼见为实后,他主动申请入股,并帮助动员其他村民。

  “说实话,推动产业发展,首先就要转变思想观念。”村支书黄家金补充说,今年,坝区1400亩土地已全部成功入股,并完成喷淋系统管道、育苗中心、1500立方米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田统一灌溉、经营,田间管理更高效。

  转“旧”出“新”,构建面向市场的产业链

  望谟多山,平地仅占国土面积2.8%,且十分贫瘠。“虽然天生禀赋差,就像孩子不能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发展方式。”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语气坚定:“‘八要素’既是方法论,又是措施,为农村产业革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坝区,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突破口。

  以500亩以上坝区为载体,望谟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八要素”,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建立产业发展共同体,确保农民在产业链中受益。

  “在基地打工每天有100元收入,年底还有分红,现在日子好过了!”走进乐旺镇乐宽坝区千亩魔芋基地,贫困户罗珍香与十来个老乡在除草。

  罗珍香说的公司,即贵州望谟天旺农业科技公司。公司董事长刘召景告诉记者,乐宽坝区海拔低于700米,有水,很适合魔芋生长。

  公司今年3月入驻以后,将相邻的乐旺、乐宽两个500以上大坝联通,一边是育苗基地,一边是商品基地,总面积1570亩。采用“龙头企业+村两委+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接机制,着力发展魔芋高效产业。

  刘召景说,基地种植的“珠芽”魔芋,主要销往四川、北京、天津,以及江浙一带的食品加工和医药、保健等企业,特级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供不应求。

  “过去试种过萝卜、辣椒,靠村合作社单打独斗,都以失败告终。”乐旺镇党委书记黄江志说,今年初,按照“八要素”要求,引进龙头企业,加快生产方式转变。之所以选择天旺公司,是因其产销一条龙模式,带动农户效果更强。

  今年,坝区预计可采收魔芋1300余亩,亩产值可达2.1万元,200多户群众直接受益,其中精准扶贫户31户139人。

  发生改变的不仅是乐宽乐旺坝区。坎边坝区引进望谟红太阳农业生态公司发展“百香果+中药材”产业,农民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政策红利等收益。伏开坝区、拉让坝区、石屯坝区,从品种到基地、加工、流通、品牌、市场全产业链推进中,带动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改“风”易“习”,全新工作方式做强“坝区经济”

  农村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这项系统工程,转变干部作风是前提。

  基于此,望谟县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突出抓好基层党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党支部+村集体+旅游项目+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等创新模式,以点带面,总结推广,助推产业革命深入推进。

  实行干部全员包保,要求帮扶单位至少有一半干部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并采取组建党小组、配强党小组组长、选派驻村帮扶干部、增强结对帮扶力量、精准匹配农业服务专家等方式,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好产业发展。

  杨松作为驻村帮扶干部,从到村里第一天开始,就积极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和当地村干部一起研究如何才能使坝区农田增产、农户增收。

  杨松说,群众干不干,首先看村干。他组织引导村民成立了伏开村种养专业合作社,还积极主动向上级申请到资金2000余万元,铺设自动喷灌设施,使整片农田实现现代化灌溉。

  干部带着干,技术是关键。按照一个产业、一支队伍、一批基地、一区(村、社、户)一策、一抓到底“五个一”的思路,望谟县因地制宜完善种植标准、操作规程、技术规范,推广一批适宜500亩以上坝区规模的区域性、标准化、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可复制的技术模式,让贫困群众在新技术中实现产业脱贫。

  同时,在村一级成立脱贫攻坚前沿指挥部,从县直帮扶单位、乡镇(街道)选派副科级干部任指挥长,统筹抓好产业扶贫。

  组织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如今,在望谟6个坝区,群众从过去的“看着干部干”,到现在的“跟着干部干”,内生动力有效激活,一个个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正在望谟大地不断涌现。

  今年上半年,通过坝区示范带动,全县种植魔芋3500亩、蔬菜98300亩,为下步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作出有益探索和示范。

  麻山腹地,“坝区经济”正蓬勃崛起!(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