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沿河马家村:路通了!肩挑背驼也成历史了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施平


    路通了,生活垃圾不见了,路灯也亮起来了……11月28日,记者走进沿河自治县泉坝镇的马家村。

 

   “以前村里没通公路,全是泥巴路,赶个集,要走上两个多小时,才到较近的官舟镇。” 45岁的村民马发权回忆说,要是遇到村里有乡亲突发疾病,只能靠健壮的男人们,沿着蜿蜒曲折的狭窄山路,轮流帮着背去镇上医院。

 

微信图片_20191205141621.jpg

马家村


    如今,这种肩挑背驼已成历史。


    “这几年进村组的路修通了,出门方便了。村里的老旧木屋,也变成了漂亮的小洋楼。”马发权高兴地说,“30多年前,如果要建新木房,还得到距离40多公里的沿河自治县思渠镇杨耳坝村扛树木,早出晚归,一天顶多扛回一根。”

 

   聊到现在的生活,村民们都觉得,很多方面都基本上快和城里一样了,“各家各户家里都有干净卫生间,洗澡、上厕所都方便了。煮饭基本不烧柴火了,周围的山坡也变绿了。”

 

微信图片_20191205141418.jpg

驻村工作队带领村里打扫卫生

 

   公共卫生曾经是村里头疼的问题,以前,马家村道路两旁到处白色垃圾,污水横流。如今,村里主干道随处可见有绿色垃圾箱,大家把垃圾分类倒在垃圾箱里,每周都有专门的保洁员把垃圾运走。

 

微信图片_20191205141308.jpg

村民马学军家,现已增收脱贫致富。


   “马家村辖7个村民组,都比较集中,划分了四个片区,每个片区都聘请了专门的保洁员,我们还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如逐家逐户宣传引导,村里变得越来越美了。”马家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亨超介绍,前段时间,他们每天都会入户宣传、引导群众对垃圾进行分类,把能回收利用的放在指定垃圾箱。

 

微信图片_20191205141410.jpg

马家村一村民家卫生间,告别了“人畜共圈”“蛆蝇滋生臭烘烘”的入厕窘境


   据悉,马家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户463人,截至目前,已脱贫74户381人。2019年计划脱贫12户6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2%。现在村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整体提升。全村主导产业为种养殖业,现有蜂糖李、黄桃、法国蜜梨基地,结合2018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已发展蔬菜种植400亩,年产值达60万元。


微信图片_20191205141457.jpg


微信图片_20191205143126.jpg

    今年4月,村民马发权试养了600只土鸡,还有部分是蛋鸡,截至目前,收入近2万元,由于供不应求,他打算扩养5000只。


   通过项目入股分红、贫困人口在基地内务工收入,预计贫困户年内实现产业发展分红户均800元以上,实现村集体经济达3万元以上,贫困户有序脱贫有了保障,确保了今年整村出列。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