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基层治理 | 从“问题村”变“治理示范村”,桐梓七二村是如何做到的?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邱胜


  七十二弯,弯弯法治同行;


  百千万事,事事文明先导。


  镌刻在桐梓县“七十二道拐”第72弯永久宣传牌上的法治楹联格外醒目。


  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就位于“七十二道拐”,站在高处远观,七十二道拐如同一条玉带,穿梭其间,把村子黄墙红瓦民居串珠成链。


  初冬,记者走进七二村,了解到村庄存在着一组鲜明对比:


  以前:贫穷、落后、犯罪。


  现在:法治、德治、自治。


W020191204407516280449.jpg

 50岁的成绍友在公路边建起一栋三层楼房,开了一家农家山庄,名字叫“天秀山庄”


  七二村经历了一场真真切切的“变形记”,如同一个少年从“叛逆期”走向成熟:村民从“发路财”到有了发财路,从谈路色变的车匪路霸区到候鸟避暑天堂,从昔日治安问题村到今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着力‘五帮五助’,引导群众‘五比五学’,融合‘法治、德治、自治’力量,让七二村的治理成效更加稳固。”桐梓县组织部副部长王松涛说。


  使命在肩,初心不改,有效治理让七二村殊荣一个接着一个来。12月3日,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1000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贵州32村入选,七二村位列其中。


  治乱整改


  崇遵高速公路凉风垭隧道南行的出口上方,携刻着这样一副对联:“北进三巴七十二弯成旧梦;南驰三桂百千万壑变通途”。


  对联见证了“路”的发展,也述说着“七十二道拐”的变迁。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七十二道拐”是川黔公路的“咽喉”。


  随着西南大通道G210国道车流、人流、物流量的迅速攀升,七二村村民“靠路吃路”,一部分人成为“公路飞虎队”“劫道班”和“飞车大盗”。


  一时间,黔渝铁路、G210国道七二村路段“盗”“抢”“敲诈”等违法犯罪频繁发生,屡禁不止。


  从1993年到2004年,七二村违法犯罪人数达261人,被处以极刑2人,违法犯罪率令人震惊。


  发“路”财没让村民走上富裕,日子越过越穷。


  治理刻不容缓。


  “铲顽疾”还得从转变思想上下功夫,“除毒瘤”还需从法制教育上花心思。


W020191204407516716044.jpg


  在“文明实践我来说”专栏,挂着许多村民写在纸板上的诉求


  为此,桐梓县公安机关开展专项行动“铲顽疾”,进村入户开展法制教育和政策宣传,了解民生诉求,排查化解矛盾,让村民学法知法守法,让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盗’‘抢’‘敲诈’都是违法行为!”


  “要致富,要靠勤劳的双手。”


  “现在政策好了,只要愿意干,我们想办法帮你们寻求发展。”


  “院坝会”一场接着一场开,村民们的观念逐渐转变。


  后来,志愿服务队也加入到七二村平安法治建设。


  “走访服务传政策,群众会上讲党言,活动之中颂党恩。微信网络话党音,送教上门递党史。”


  桐梓县“萤火虫”志愿服务队把宣讲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编成快板,快板声铿锵有力。


  “蒲公英”志愿服务队通过上门走访、咨询服务和组织调解等方式,及时帮助村民化解矛盾。


  治乱象,“问题村”变“法治村”。


  七二村党支部书记方勇说,通过治愚和治穷并施,自2007年开始,已连续10多年保持违法“零”犯罪率。


  2015年,七二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2017年“七二弯法治景观大道”荣获“贵州省十佳法治文化阵地”,2019年,七二村成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


  创业致富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


  村民思想观念转变后,想通过合法经营走上脱贫致富路,刑满释放人员李寻(化名)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出狱后,我对当年的行为非常懊悔,在七二村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我改过自新、自食其力。”李寻说。


  2001年修崇遵高速公路的时候,李寻放弃在外地打工的日子,创办了劳务公司,成为了七二村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


  李寻的腰包鼓起来了,还不忘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今年4月,李寻在七二村承包了300亩土地发展花椒种植产业,带动附近88户村民参与花椒种植,成为村致富带头人。他说:“如果发展好,还打算把种植规模扩大到600亩,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路,还是那条路 ,然而“风景”两重天。


  七十二道拐地势较高,夏季凉爽,当地村民在凉风垭往下的多个“拐”的旁边,建起了多栋农家小楼,开设起了农家乐。


  50岁的成绍友在公路边建起一栋三层楼房,开了一家农家山庄,名字叫“天秀山庄”,可同时接纳80人吃住,年收入近20万元。


  “为啥叫天秀山庄?”


  成绍友的回答让人服气:“我栽了花草树木,还装了健身器材,把农庄周围环境装点得很秀美,游客来住着也舒畅。”


  当然,秀美的不只是天秀山庄,还有七二村,虽是严冬,整个村子依然青山环抱、绿荫环绕。


  实际上,七二村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投入改善交通、水、电、讯、房等基础设施,引导村民依靠当地良好的生态、宜人的气候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宾至如归。


  凉爽的气候,宜居的环境吸引了省内外客人前来长期租赁或短期避暑。截止目前,七二村发展乡村旅馆57家,接待床位5000余张,旅游经济年收入1200余万元。


  不喜欢搞旅游的村民,也组建了长途货物运输队、劳务公司,种植猕猴桃、方竹、中药材、蔬菜等产业走上致富路。


  货运车辆52辆,年经济收入500余万元;


  外出务工320人,劳务经济收入2600余万元;


  种植花椒、猕猴桃、方竹、中药材、蔬菜等1100余亩,年人均可支配经济收入超20000元。


  ......


  手捧这份喜人的产业成绩单,大河镇镇长令狐昌强自豪地说:“七二村已从‘空心村’蝶变‘产业村’。”


  文明新风


  在七二村,“五比五学”是一个关键词。


  比什么,学什么?


  比遵纪守法、学政策法律,比孝老爱亲、学礼仪美德,比重视教育、学科技文化,比环境卫生、学持家收拾,比勤劳致富、学发展技能。


  “房前屋后要常打扫,游客看起舒服。”


  “被子要叠整齐,房间看起不会乱。”


  “现在不比以前了,我们村是旅游村、示范村,大家要讲文明。”


  一有空闲,村民令狐荣先就会走村串户,监督村民爱护卫生,教村民叠被子。


  时间久了,村子里“比学赶超”蔚然成风,住在令狐荣先家隔壁的饶光会也是如此。


  “过来坐!”


  看到记者到来,饶光会隔着自家院落远远地打招呼。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用这句诗形容饶光会的院子丝毫不为过。


  “我定期就会打扫院子,这样住着自己也舒服,游客也舒心。”饶光会还在房前花坛中栽了仙人掌、罗汉松、百合花等,把院落装点得很温馨。


  在她的房屋中间,挂着一块写着“道为脚下路,德乃身后名”的家训牌,合起来为“道德”。


微信图片_20191203170239.jpg

  站在高处远观,七十二道拐如同一条玉带,穿梭七二村,把村子黄墙红瓦民居串珠成链


  在七二村,大河镇政府根据每户的特点量身定做了家训牌,这成了村里一处靓丽的标签。


  饶光会所理解的“道德”大概就是干净做人,勤俭持家。


  “五帮五助”是七二村另一个关键词。


  从饶光会家往下走是村里建的德耀园。园子不大,但足可供村民休闲娱乐,当然,更多的还是来领任务的志愿者。


  在“文明实践我来说”专栏,挂着许多村民写在纸板上的诉求。走近细看,有理发需求的,有饮水不通寻求援助的,也有留守老人需要照顾的......


  就在前不久,72岁的罗章郡写了条“我需要剪头发”的诉求,志愿者陈官善知道后,上门完成了任务,并答应长期做他的理发师。


  帮贫助困、帮弱助强、帮老助孝、帮病助医、帮急助难,通过“五帮五助”,七二村成了一座有温度的村庄。(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