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村村道】思南孙岩村:牛儿满山致富快 群众生活节节高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煜妤


  11月28日,大雾笼罩下的孙岩村,若隐若现间,一片黄色与绿色交错相映。放眼望去,漫山的黄牛正埋头吃草。一旁的村民孙荣禄则负责看管黄牛。


微信图片_20191201113443.jpg


  孙荣禄说:“多亏了村里的养殖业,我才能够支撑起这个家庭,现在每月务工收入就有2100元,年底还有分红,一年少说也能挣30000元左右。”


  对比今昔,曾经的孙岩村,却是另一番模样,村民们只能依靠水稻、玉米、红薯等传统作物勉强维持生计,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微信图片_20191201113517.jpg


  孙岩村位于大河坝镇西北部,距大河坝镇6.6公里,辖8个村民组,该村四面环山、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砂石土质、生产条件落后,是大河坝镇为数不多的深度贫困村。


  面对恶劣的地理条件,如何带领老百姓脱贫?


  还得发展产业,2014年,脱贫攻坚号令吹响,曾连任14年的村干部孙凡喜决定,要为家乡的脱贫贡献出自己一份力。为找到一条有效的稳定脱贫路子,孙凡喜主动找到驻村干部,商量成立专业合作社事宜。


微信图片_20191201113529.jpg


  经过考察,孙岩村草山草坡面积大,草源丰富,加之田坎、土埂多生长优质青草,可供黄牛饲用,且黄牛生长周期短,一年就能见成效。


  2015年8月27日,孙凡喜牵头成立孙家岩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万元,经营畜牧养殖,并结合脱贫攻坚政策,以“贫困户+务工+分红”模式,申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万元,与贫困户签订利益联结协议,养殖思南黄牛80头。


  经过三年的发展,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村级集体经济也随之壮大,从起步初期的80头黄牛发展到如今的存栏130余头,每年用工30余人次。年出栏思南黄牛50余头,产值约50万元,纯利润达10万余元。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20人务工年增收4200元,每年向村集体保底分红3.2万元,实现全村贫困人口96户409人全覆盖。(责任编辑:孙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