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不仅要“种下去”,更要“长得好”“多收益”——

盘州直击产业发展难点痛点

  如何实现“种下去”与“长得好”“多收益”的相得益彰?


  在将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中,盘州市直击产业发展中后续管护跟不上、多重效益无法实现等难点和痛点,不断推动产业增产增效,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一分种九分管,有舍才有得


  这些日子,盘州市石桥镇普彝村委会主任汤怀忠每天都在门前的石榴基地里转悠,今年的石榴大丰收,让老汤一想起来就笑。


  “今年,我们的石榴和去年相比大了一圈,口感更好。”满脸笑容的汤怀忠高兴的不只是长势,更是实实在在的效益——以前每亩产量只有1000多斤,今年翻了一番,产值也上涨了2万多元。


  同块土地,同样的石榴,短短一年,出乎意料的产量和效益,让普彝村群众看到了产业带来的希望。


  “一分种,九分管,有舍才有得!”对汤怀忠来说,小小石榴的“变形记”正是“舍”与“得”的最好诠释。


  “舍”掉“撒下去、自然长”的“懒庄稼”习惯,这一年,他不断学习新技术,进行科学种植;


  “舍”掉“种下去,晒太阳”的传统种植模式,他密切关注石榴长势,精心管护。


  通过“舍”,普彝村“得”到了致富的新光景,更重要的是,让干部群众达成了“种得好不叫好,管得好才叫好”的共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以来,盘州市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技术与管护,聚焦全市132万亩农业特色产业,下力气做好“后半篇文章”。


  通过多元化开展技术培训,盘州市利用各类技术资源,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引进技术团队,结合产品质量需要,分地域提供合适的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优化培训方式,以遵循农产品种植的季节性特点且就近举办的短期培训为主,将培训内容与种植预期收益结合起来,提升农户对培训的满意度、对种植收益的期待感,确保不仅是“种下去”,更能“长得好”。


  一块地双收益,有短更有长


  初冬的胜境街道办事处大箐村,道路两旁是一片片整齐有致的产业种植基地,基地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为整个大箐村增添了一份暖意。


  “看,这就是我们村的刺梨基地,在这地里,还生长着另外一个宝贝——魔芋。”看着眼前一个个又大又圆的魔芋“破土而出”,大箐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小华难掩心中的喜悦。


  把耐寒耐旱的魔芋套种在刺梨地里,这是大箐村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方式,这一新路也为当地村民的收入“套”上“双保险”。


  科学套种,既不耽误林木生长,树上树下还都有收入,一地长“两宝”,谈及这份“套”出来的财富,唐小华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刺梨生长周期长,头两年基本没有效益,魔芋生长周期短,一年就能出效益。一长一短,这样一搭配,不仅高效利用了土地,还能实现农民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保证基地年年有收成。”唐小华说,去年村里开始大规模套种魔芋,每亩地能收入七八千元,为老百姓收入提供了高质量的双保障。


  一块地双受益,长短搭配,多产联动,一方面保护了盘州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也保障了短期内群众的收入不受影响。


  在“长”与“短”和产业发展中,盘州市的合作社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改变过去“单纯以‘看护者’身份管理产业,没有以产业发展为需求,没有抱团发展的合力”的窘况,通过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让其共同感受到发展的好处,主动参与发展,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监督成本;同时,还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集中高效地贯彻和落实各项政策,由合作社自主提出需求和订单,引导农民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农业产业发展来不得半点马虎。盘州市始终把初心使命写在大地上,不断检视问题,不断整改落实,着力解决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拦路虎”。(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