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党史研究:盘活红色文化,助力“鸡鸣三省”老区脱贫攻坚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一丁


  近年来,针对如何打造鸡鸣三省红色文化名片,帮助贫困百姓脱贫致富这一问题,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践行政治责任、大胆创新思维,立足革命老区优势,挖掘红色资源,推动鸡鸣三省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红色资源开发与脱贫致富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鸡鸣三省会议”是以遵义会议为转折标志的系列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针对鸡鸣三省守着红色资源“金饭碗”,老区人民依然未脱贫的现状,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创新理念、主动作为,充分把握鸡鸣三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的特点,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积极发挥红色基因在脱贫攻坚中的精神指引作用,为鸡鸣三省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打响“当头炮” 下好“先手棋”


  鸡鸣三省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素有“雄鸡一鸣、三省皆闻,一步踏三省”的美称,据毕节市城区75公里。


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三岔河_meitu_1.jpg

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三岔河


  1935年2月5日,红军长征转战至此,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和补充,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扭转了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工作出现的混乱局面,为长征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


  鸡鸣三省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因此,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坚信,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只要肯动脑筋,肯想办法,牢牢把握红色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这一着力点和突破口,鸡鸣三省革命老区的这场脱贫攻坚仗就一定能打赢而且一定能打好。而要传承红色基因、讴歌党的光荣历史、弘扬鸡鸣三省革命老区精神,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红色资源开发的问题。由于“鸡鸣三省会议”召开具体地点中央未定,云贵川三省长期存在争议,这直接导致了三省都没有对鸡鸣三省红色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


鸡鸣三省会议旧址_meitu_5.jpg

鸡鸣三省会议旧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基于此,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打破常规思维,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促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进程的重要引擎,从源头出发,率先打响了会址考证的“当头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争议,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积极与市区党史部门合作,从“鸡鸣三省”会议的参加者周恩来的回忆录着手,找到并锁定了“鸡鸣三省”会议会址的两个关键点——“庄子”和“鸡一叫三个省都能听到”。从这两个必要条件开始延伸,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得出了只有毕节市七星关区“鸡鸣三省村”符合所有条件的结论。据此,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动作为,指导毕节市七星关区委撰写调研报告及修复会址的请示,按程序上报中央办公厅,并得到了“同意保护性修缮”的批复,为“鸡鸣三省会议”会址的保护开发拿到了政策依据,为鸡鸣三省村这片红色热土的建设与发展唤醒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得到相关批复后,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趁热打铁,对“鸡鸣三省会议”会址提出了“搁置争议,率先开发”的发展理念,不遗余力地支持七星关区着手景区建设,对景区建设方案、会址修复、陈列馆布展、纪念碑文字等历史史实及表述进行了细致审核与精心包装,确保了景区红色史实的准确,经得住历史检验,受到群众喜欢。


  此后,中央党史研究室、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毕节市委、七星关区委共同邀请专家、学者对“鸡鸣三省会议”会址的维修、保护规划方案进行了论证,确定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融革命纪念地、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与山水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


  2016年6月,《鸡鸣三省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复,总体规划面积5430亩,控规及修规规划面积3385亩,并按照功能分区将景区划为入口服务区、峡谷体验区、山林生态区、文化休闲区四大版块,四大版块下共24个重点项目,规划年游客接待量为330万人。


  如今,斥资23.58亿元打造的鸡鸣三省红色旅游景区一期工程已完工,初步对外开放。作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纷纷到此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教育活动,为景区集聚了不少人气。


  文化“火起来” 景区“活起来”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且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据了解,在景区建设确定后,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马不停蹄,继续加强对鸡鸣三省的深入研究和立体宣传,不断营造社会关注关心鸡鸣三省景区的火热氛围。


鸡鸣三省景区游客接待中心_meitu_2.jpg

鸡鸣三省景区游客接待中心


  针对少数人对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认为它是虚的,对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没有多大作用,存在“讲起来重要,抓起来忘掉”这一现象,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努力跳出贵州站位,站在全国视角对鸡鸣三省红色文化进行了高端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2016年、2017年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在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下,牵头联合15个省(区、市)党委党史研究室编纂了《图说红军长征》丛书(红一方面卷),并在丛书中队“鸡鸣三省会议”位置的论述为“一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子”,配图则采用了贵州视角。2019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指导联合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毕节市委在七星关区召开主题为“弘扬长征精神,决战脱贫攻坚”的长征论坛,扩大了鸡鸣三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后,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充分又发挥自身拥有深厚党史、军史知识专业人才库的优势,指导并协助毕节市史志办成功申报2019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宣传资金引导项目——“川滇黔边苏区研究”,获得了20万元资金资助,而鸡鸣三省景区建设位列为其中重要内容,同时也纳入正在开展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范围。


鸡鸣三省纪念碑(旧)_meitu_4.jpg

鸡鸣三省纪念碑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使红色文化“火起来”“新起来”“活起来,这是贵州党史人不懈的追求。在履行研究职责的同时,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致力于将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相结合,不断丰富对鸡鸣三省村的宣传途径。


  在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官方网站上的“鸡鸣三省”理论文章专区里,记者感受到了贵州党史人的专业与素养;在《贵州党史工作信息》《黔山红迹》的字里行间,记者感受到了贵州党史人的热切与渴望;在今年在毕节召开的第四届“长征论坛”上,记者感受到了贵州党史人致力贵州发展红色旅游的进步与决心……一时间,鸡鸣三省名声大噪。


  老区“新名片” 百姓“致富经”


  打造红色老区新名片,助力贫困户脱贫攻坚,这是鸡鸣三省景区在做好软硬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实现的更高发展层次与更高发展目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批示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的意见》精神,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牵住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将推动鸡鸣三省景区建设作为党史系统支持毕节试验区的关键一招。


鸡鸣三省纪念碑_meitu_3.jpg

鸡鸣三省景区新纪念碑


  与此同时,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一改过去党史系统在红色旅游研究开发上单打独斗的局面,在横向上,同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发挥“鸡鸣三省”等革命遗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正向激励作用 助推毕节答应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与贵州省委党校签定了《联合挖掘利用“鸡鸣三省”等红色资源战略合作协议》;在纵向上,同毕节市委党史研究室、毕节市七星关区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联合挖掘利用“鸡鸣三省”红色资源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意见》,为进一步推动当地以红色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


  如今,在贵州党史人对发展红色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执着追求下,在如今的鸡鸣三省村,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价值正逐渐显现。


鸡鸣三省村新貌_meitu_6.jpg

鸡鸣三省村新貌


  据了解,在2015年鸡鸣三省景区未建设以前,鸡鸣三省村主要是依靠传统农业烤烟种植和外出务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外出人员占全村总人数的三分之二约1200人,在家务农人数约380人。“鸡鸣三省”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创意景区于2016年启动建设工作以来,不但解决了几百年来阻碍三省交界处群众的交通问题和生态开发保护问题,还促进近千名外出务工群众返乡创业就业,仅景区建设工地就解决临时就业200余人。截至目前,鸡鸣三省村贫困户从2016年79户342人减少到2018年的23户77人,本村户籍常住人口数约1600人,人均纯收入在8400元以上。可以说,正是鸡鸣三省景区的建设与发展,谱写了这一方人民脱贫致富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