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四全四力蹲点】正安新州向家坝:以坝区亩产论英雄

  冬天,是备耕季,也是围炉喜算丰收账的季节。


  近日,在正安县新州镇向家坝坝区,记者见到58岁的种植大户向长会。他算了一笔账:莲花白每亩收入超过8000元,辣椒每亩能进账1万多元,自己一年的劳动收入保守估计有二三十万元,跟着干的农民也有2万多元进腰包。


  在向家坝坝区,此前1200亩的流转土地,有两家龙头企业在主导蔬菜、水果生产。花菜、莲花白、大葱、辣椒以及西瓜等农产品撑起了向家坝的“坝业”,2019年的产值约780万元,亩均产值6500元左右。


  对于这个亩产,坝区企业和参与农民、新州镇党委政府都“不满意”,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实现亩产8000元以上”。


  向家坝坝区航拍图。(高航 摄)


  扩大再生产


  为了实现“亩产8000元以上”这个目标,途径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生产规模,这也是农村产业革命的必由之路。向家坝从做好冬春产业入手,把流转土地面积扩大到2640亩,引进了7家企业,规划用1500亩土地轮种辣椒与花菜,其余土地用来种植中药材白芨套杭白菊、大葱、羊肚菌、西瓜等。


  产业选择依然是重点。今年9月底,正安县委副书记、县长吴起在新州等地调研时提出,要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认真谋划好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导群众发展辣椒、高粱等见效快、收益高的产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决战在今冬”!当前,向家坝正在进行土地翻犁,明年坝区产值有望达到2300万元,亩产超过8700元。


  向家坝农户使用机械进行土地翻犁。


  流转土地,必须确保农民利益。新州镇立足向家坝坝区耕地利用实际,合作社、企业向农民支付经双方协商后的流转费用,鼓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意愿并具有优质劳动力的农户,利用自身资源承包30—50亩不等的连片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激发耕作积极性。


  根据当地政府规划,坝区所有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由公司或合作社进行产品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实行订单种植,公司或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明确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


  扩大再生产,农民积极性很重要。在坝区务工的贫困户张芬说,自家只有1亩多地,流转费能收入700元,她家两口子在坝区蔬菜基地干活,今年预计总共有5万元工资。坝区农民有了可观的收入,对明年的生产就更有信心了。


  2019年,包括产业扶贫项目在内,向家坝坝区企业、合作社每年向务工农民支付的工资有80多万元。


  把企业引进来,如何才能让经营者有利可图?对进入向家坝坝区的企业,新州镇根据正安县整体部署,土地流转费用享受“免二减三”扶持政策,即前两年对企业免除土地流转费,后三年减半收取,当地党委政府希望以此“盘活土地资源”,提升耕地价值。


  当地农户正在采摘大葱。


  走向全国市场


  在正安,规划“亩产8000元以上”的不止向家坝坝区。在已经流转3000亩土地的市坪乡柏杨背坝区,以中药材、烤烟、大葱等产业为支撑,实现坝区亩均产值8200元以上。


  同样在市坪乡,主要种植大葱、烤烟、蔬菜的粗石坝区,实现坝区亩均产值8520元;河渡坝区亩产值8040元。在杨兴镇桐梓垭坝区,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是精品油菜、稻田养鱼,预计亩产在8000元以上。在班竹镇上坝坝区,亩产值8000元以上,坝区主打辣椒、茄子等蔬菜产业,主要销往重庆、遵义等周边大市场。


  这些高产值山地坝区的农产品能打开市场,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的作用,首先是决定“种什么”,再次就是决定“怎么卖”。新州把产业选择和市场开拓都交给企业,政府做好服务工作,农民的任务就是种好地、保证产品品质。


  贵州友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新州镇于2017年引进向家坝的企业,目前经营着坝区400亩土地。“哪里有市场就往哪里走。”公司负责人叶作华说,深圳、广州、南宁、重庆、上海,都有他们的订单。


  向家坝坝区蔬菜基地里大葱长势正好。


  “向家坝的蔬菜,市场是三七开,县乡本地市场销售占三成,外销占七成。”新州镇党委书记范红兰说。


  而今的向家坝,除了进来一批外地企业经营者,本地生产能人也找到了更广阔的经营天地。在当地做中药材起家的个体户向华侨,已经成为正安县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的产业导师,他的志向,是把向家坝的农产品、中药材推向全国市场。


  向家坝坝区的示范突破作用开始显现。山下坝区的蔬果,山上林间的山珍,都有闯市场的优良质地。在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涛涛声势中,新州方竹笋声名鹊起、独树一帜。方竹笋是大自然给予新州的特殊馈赠,全镇近10万亩方竹林,披绿了山头,富裕了农家。


  当前,新州镇投产方竹林实现产值6500万元,方竹笋成为贵州省十二个农村特色产业中的扶持项目,曾经荒芜或杂木丛生的山地,如今成为掘金宝地,亩产在逐年提升,当地干部群众信心倍增。


  郑继伟,中国竹业龙头企业——正安县顶箐方竹有限公司负责人,在竹笋市场打拼了30多年,目前是遵义市管专家,是正安县响当当的农民导师。今年,他的方竹笋打进上海市场,“填补了上海菜市无秋笋的市场空白”。


  种植的蔬菜喜获丰收,装车销往外地。


  培育职业农民


  提高坝区亩产,人才是关键。


  农民导师制是正安县总结并大力推行的乡村振兴有效经验。目前,这一制度的核心工作是抓农民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正安县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在全县兴办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建立农民导师制,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在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中,这些农民导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在新州镇目前共有49名农民导师,其中有28名是各类产业导师。


  向家坝坝区蔬菜基地。


  坝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小打小闹行不通,农民缺乏现代市场理念和现代化生产技术,要拓新路更是难上加难。在实际工作中,范红兰对农业经营人才的匮乏深有感触,她认为首先是“人心”,即思想、胆识、信心,特别是对农业产业没有多大信心;其次是“人力”,即农村劳动力老化、短缺;第三是“人才”,也就是农业产业技术人才匮乏,懂市场、会发展、能带动的农村职业经济人等人才匮乏。


  为解决这些问题,新州镇充分发挥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农民导师的作用,邀请农业专家、技术能人进坝区,组织坝区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坝区农户农业素质,打造一批本土化、技术高的新时代职业农民。


  新州镇党委、政府意识到,必须转变职能,用心用情用功做好劳动力技术培训、经营资金筹措等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不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才能更好推动特色产业做优做强。


  对于向家坝坝区,新州镇将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高新精”企业进驻,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向“亩产8000元以上”的目标迈进,推动产业兴旺、群众增收。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国超 岳振

  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高 航

  部分图像资料由正安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 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