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游遍多彩贵州 行走传统村落 | 三都县怎雷村


微信截图_20191124205237.png





  村寨名片


  都江镇怎雷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41公里,与都江古城垣隔河相望,坐落在半山腰上。全村国土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050亩,耕地面积579亩,平均海拔650米。全村辖5个村民组,共228户1056人。民居共有200余栋,均为传统的“杆栏”或“杆栏式”建筑,其中百年以上“杆栏”民居有14栋,“杆栏式”民居186栋,禾仓110栋。


  长期以来,怎雷村水族、苗族和睦相处,民族团结,呈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特色。怎雷古建筑群是贵州、广西等省区水族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民居建筑、习俗等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水族民族传统文化和建筑的重要载体。2010年12月,怎雷村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行走笔记


  未到怎雷村,便心生好奇,“怎雷”!寓为何意?


  相传,后羿为射下第九颗太阳,在当地石峰布下天阵,择雷雨天利用雷霆之力成功射下太阳,人们为了纪念后羿射下太阳、拯救苍生,把此地叫做“怎雷”,沿用至今。



  怎雷村距离三都县城约41公里,驱车前往,一路上尽是连绵不绝的坡峰,碧绿如玉的都柳江水,可谓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得不说那峰回路转后现身的怎雷村,便是藏在这峰峦之中的神秘玉簪。


  来到怎雷村,观景台上眺望全景,俨然一幅青绿山水画,远山之涧流云雾起,近景之处遍山苍绿环抱村落,峰峦延绵、古树参天、梯田层层、云雾环绕,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相融,恍惚中让人若见“桃源”。



  初冬料峭,但见炊烟袅袅;田间劳作,不闻空谷悠悠;途中行走,老马负柴返家;门前闲适,女人梳发缝织。从村口牌坊顺着蜿蜒曲折道路入村,又仿若穿行千年诗意。


  怎雷的早晨透着岁月静好。湿漉漉的天空,远处相依的青山已褪去朦胧薄裙;苍老的榕树守候着这一隅安逸,几百年树与人、人与树相依,老榕树成了怎雷最真实的神灵。置身于村寨中,一种静而实的感觉油然而生,满是道不尽的古韵。



  怎雷的生活散着浓浓乡愁。阿婆添柴煮饭,干燥的细木枝条在四四方方的灶台里化成丝丝缕缕的炊烟,阿公坐在门前编制背篓箩筐,手中的竹子被片成枝枝条条;走在青石板街上,闻着泥土中混合着竹草的清香,听微风拂过脸,看翠竹弯下腰,静谧、缓慢,仿佛时间都在这一瞬间停止。坐在寨子的石阶上,无声的时间在指间流走,如梦似幻的云在山间倾泻。



  怎雷村建村至今已近300年,有传统民居建筑200余栋,传统禾仓建筑111栋,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保存完好。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全木结构,屋顶作歇山式,盖小青瓦,多系五开间两楼一底,楼下为牲畜圈和堆放杂物之用,楼上为日常生活场所。


  怎雷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饮山泉,饱食五谷,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古建筑群。



  怎雷聚居着水族和苗族,记者前行的上寨是水族传统文化集中的代表村落,“怎雷”便是自水语,意为岩脚下的寨子。水族与苗族之间不但团结和睦,唇齿相依,而且已经通婚联姻,生育的后代族别以父亲的民族为主,服饰以母亲的民族为主。岁时习俗主要有撒秧结束吃粽粑,秋收结束过“端节”。



  入村前,我们结识了驻村扶贫干部潘兴殿。身为三都县文旅局副局长的他,从8月驻村以来几乎从未离开。从早到晚走村入户,检查村里的卫生,写扶贫工作报告,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


  采访当天,潘兴殿正忙着迎检的扫尾工作。我们跟随他的工作走进了农户家中。



  “阿伯,你家卫生改进很大,需要继续保持清洁!”


  “好,好。”


  一路上,已经熟络的村民主动与潘兴殿打招呼。



  走进潘老柳家,裹着围裙坐在矮木凳上吃饭的潘老柳,连连叫我们一起吃饭。


  “今年收成怎么样?孩子们外出打工还好吗?村里发放的扶贫资金使用怎么样?”



  从潘兴殿与潘老柳的对话中我们得知,潘老柳家通过帮扶已经摘帽脱贫,儿子媳妇外出务工,女儿经常会回家看她,日子越过越好。


  潘老柳笑言,村里送来了猪仔和鱼苗,通过政府号召还在庭院中种满了瓜果蔬菜,经常把吃不完但送去集市卖钱。



  潘兴殿解释说,“怎雷村的扶贫工作之一,就是鼓励老乡们发展庭院经济。”


  “什么是庭院经济?”


  “我们鼓励每家每户在自家门前土地上,种植辣椒、蔬菜、小果园,搞小养殖、小作坊,待到成熟时节,拿去卖给镇里、村里或是游客,每次都能卖上几十上百元。”潘兴殿介绍,村民种植了大量的甘蔗、花椒、白菜、番茄、萝卜和花卉,怎雷成了都江镇的小花园、菜园。



  提到村里的帮扶工作,潘老柳有些激动:“这几年多亏政府的帮忙,我们家里重修了围栏、装修了房子,办了特惠贷帮助家里添置了家电,分得了鸡鸭鱼苗搞养殖。经常有人来旅游,我们小村寨越来越好啦!”



  从潘老柳家出来,我们到了村委会门口,正要和潘兴殿告别,恰好遇到着水族服饰、头上裹白色头巾的老婆婆,来村委会送白菜、小西红柿。见我们在,便说着蹩脚的普通话把红彤彤的西红柿递给我们吃,我们摆手不要,她笑着,邀请我们多来。


  采访当天,记者恰巧遇到来自北京仁美大学堂的采风团,他们眼中的怎雷村古朴、恬静。他们说,他们从网上寻着美的踪迹而来,一定要住上三五日,用手中的画笔创作出贵州传统村落之美。



  进村攻略


  1.三都县城距怎雷约40公里,县城客运站有发往都江镇的中巴,再在都江租面包车前往。都江镇距怎雷6公里,也可徒步前往,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怎雷有挂牌的旅游接待户,农家饭价格视情况而定,较为平价,也可以返回县城食宿。


  2.自驾从三都县城距县城沿321国道(三都至榕江油路)行41公里到达都江镇镇政府所在地,再行6公里通村公路即达。


  >>>>>>>>>>>


  编者按


  今年6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了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贵州179个村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累计724个,数量跃居全国第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累计409个,居全国市(州、地、盟)第一。


  散落在贵州大山间的传统村落,犹如蚌壳里的珍珠,被打开之后便能绽放光彩。穿行于迷人山水间,在少数民族特色音乐中起舞;请传统工匠施展民间工艺技艺;看特色产业为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数百个村落,数百种形态。行走于传统村落,畅游在多彩贵州,你是否也想展开一场乡村之旅,用脚步丈量出文化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用细腻温润的文字描绘出你眼中的村落最美的那一面?即日起,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开设“游遍多彩贵州  行走传统村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推介那些形形色色传统村落。期待文友、摄友参与,投稿邮箱gzrb27@qq.com。(执笔:彭芳蓉)


  >>>>>>>>>>>


  附拟采写“游遍多彩贵州 行走传统村落”名单


  (红色字为已采写)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大寨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


  遵义市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


  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


  遵义市湄潭县茅坪镇地关村平顺坝


  遵义市湄潭县西河乡石家寨村


  遵义市凤冈县新建镇长碛古寨


  六盘水市盘县石桥镇妥乐村


  六盘水市盘县保基苗族彝族乡陆家寨村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长湾村长田组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高兴村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村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


  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关镇高荡村


  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普利乡马马崖村下瓜组


  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河镇格丼村


  毕节市织金县龙场镇阳光村营上古寨


  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茶园山村


  铜仁市碧江区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瓮慢村


  铜仁市碧江区川硐镇板栗园村杨家坡


  铜仁市碧江区瓦屋侗族乡克兰寨村


  铜仁市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云舍村


  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铜仁市思南县板桥乡郝家湾村


  铜仁市思南县兴隆乡天山村


  铜仁市思南县杨家坳乡城头盖村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永义乡团龙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大湾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候溪屯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半坡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真武堡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干背河村罗溪屯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薅菜村苗王城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邓堡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蕉溪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凯牌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孟溪镇头京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文山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乡世昌村底哨寨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坪乡地甲司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坪乡干沙坪村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沙坝河乡界牌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乐平村季刀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龙山乡复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王家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金堡镇爱和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平庄乡平庄村凯空组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良上乡雅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高酿镇地良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场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岑扣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高青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滚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蚕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高近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寨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堂安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纪堂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纪堂上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金城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归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九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平架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三团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岩洞镇宰拱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良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岜扒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刚边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镇增盈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苗兰村侗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归柳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杨柳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乌流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也改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报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长乌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中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教厂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丹江镇猫猫河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展福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镇登鲁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南宫乡交密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排羊乡九摆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德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革一乡排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久仰乡基佑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敏洞乡沟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寨乡展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磻溪镇洞脚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磻溪镇大广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加镇柳基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拉揽乡排烧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坝街乡坝辉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高寨村大寨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盖赖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小昔村党虾组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乡董蒙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永康民族乡尧古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方村乡丙花村者吕组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泥凼镇堵德村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相康 向秋樾

书法 刘宗阳

刊头制作/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责任编辑 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