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解放日|追寻镇宁解放的历史足迹

城中南北大道。 王明伦 摄


  ① 解放镇宁


  1949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17军直属侦察营在营长刘德山、政委王青松的率领下进入镇宁,宣告镇宁解放,同月29日宣告镇宁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于安顺专署。


  据镇宁党史正本等史料记述,1949年11月15日,五十师进入省城贵阳警备,同时举行了入城式,稍作休息后,四十九师向安顺进击,解放普定,攻占镇宁。


  在侦察营到来之前,民国镇宁县政府县长李炳侨已带着县保警队逃往江龙。驻扎黄果树的国民党8军343师,在贵阳解放后,慑于人民解放军神速进军大西南的声威,为阻滞解放军追歼,炸断滇黔公路的黄果树大桥以求一时平安,军长刘伯龙主动联络解放军接洽起义。


  敌人的惶恐溃逃,使人民解放军未费一枪一弹就解放了镇宁,结束了国民党对镇宁的统治。


  在李炳侨逃匿,解放军未到的几天里,城里的向泽孚牵头联络鲍茂益、黄叔斋、赵和壁等人成立了一个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


  他们组织一批志愿为公众服务的青年,戴上红袖套,轮班在大街小巷日夜巡逻,还在街面墙上写了“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等宣传标语,维护县城的治安和社会秩序。


  11月17日维持治安委员会听说解放军进驻了安顺,维持治安委员会的鲍茂益找到司机薛运成,请他帮忙开车去安顺迎接解放军,并给薛运成写了一封介绍信。


  次日,薛运成在安顺大十字钟鼓楼见到了侦察营营长刘德山,刘德山让薛运成给维持治安委员会带口信,鼓励维持治安委员会做好工作,等待解放军接管。


  11月20日下午,17军侦察营由安顺出发赶往镇宁,当晚宿营上头铺、杨家桥。21日抵达镇宁城北门外,部队在城门外环翠山脚集结,营首长宣布了各连队驻地。


  ② 接管与建政 


  1949年11月26日,西进支队8大队3中队负责人马国选带领中队38人从安顺步行到镇宁接管。28日,镇宁县委成立,马国选任副书记,李济民、宋树功任委员,程英列席县委会。


  根据侦察营的介绍,当时镇宁的敌社情已发生有利于人民政权建立的可喜变化。国民党县长李炳侨带跑的县保警队,已由队长谢清明带到县城向解放军投降,侦察营收缴了保警队步枪46支,八二迫击炮3门,子弹若干,对该队士兵进行教育后遣散,李炳侨带着几个人也逃离了江龙;国民党89军驻黄果树的部队,因可能要起义已撤离黄果树。


  11月29日,县委在县城刑台广场召开镇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李济民任县长。从此,镇宁迈向社会主义新时代。城关各族各界人民群众2000余人参加大会。程英主持会议,宣布县人民政府成立。


  马国选代表县委讲话,主要内容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的形势,当前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县长李济民代表县人民政府讲话,主要内容是人民政府与旧政府的区别,《共同纲领》和《约法八章》的精神,最后发布对旧政权人员的通告。通告要求,凡旧政府机关、县参议会、国民党县党部、警察局等机关人员,限3天内到人民政府报到,听候安排,大会结束后举行了游行活动。


  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后,全面接管了民国县政府的所属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公安局、粮食局、税务局共4科3局。 


  12月,原民国县政府的秘书室、民政科、教育科等政府机关和县党部、三青团、警察局、田管处、司法处、参议会、邮电局、卫生院等机构人员160多名前来县政府报道。


  建立中共区委和区人民政府,将全县18个乡划分为5个区接管。


  1949年年底,安顺军分区收编了在普定起义的国民党保安第二团的两个连和原土匪潘文武投诚的两个连,安顺地委、安顺军分区命令镇宁县委、县政府接管,并将这两支武装改编为镇宁县整训大队。


  整训大队在进行学习整顿的同时,奉命进行剿匪作战,1950年3月中旬,镇宁土匪活动猖獗,整训大队受到影响,部分人员思想动摇并携枪逃跑。


  1950年5月上旬,军分区命令对整训大队进行整编,吸收部分人员参加151团,部分转业地方工作,其余的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整训大队至此结束。


  ③ 剿匪斗争


  第一阶段(1950年3月至7月底)


  自1950年2月,镇宁各路土匪开始组织反革命暴乱。2月11日,土匪袭击镇宁县马场征粮队和县整训大队,这是安顺地区土匪有组织暴乱的开始,至3月上旬,已发展成为安顺地区全区范围的全面暴乱。


  这一阶段,驻黔解放军17军主力部队由内向外,由东向西,沿滇黔公路实施重点打击,扑灭匪焰。17军军部和军直属部队“地方化”成立的安顺军分区,因驻镇宁的军直侦察营于1949年12月20日底奉命西进云南作战,镇宁县境内没有解放军,而17军49师145团驻普定,17军军直通信营驻紫云,但军分区只有军直警卫营担任机动,安顺全区兵力严重不足,于是,军部重新调整兵力部署,调51师(都匀军分区)的151团归安顺军分区指挥,进驻镇宁。


  2月27日,151团团政委孙泊、副团长黄幼衡率该团2营5连乘汽车离开都匀,3月2日到达镇宁。由于匪情严重,部队没有多余时间休整,3月3日,孙泊、黄幼衡率5连进剿扁担山区凹子寨罗俊升匪巢。


  根据军队地方化,领导一元化的精神,安顺地委于3月7日任命孙泊兼镇宁县委书记。同日,151团2营4连、机枪连到达镇宁。3月中旬,151团副团长马才安、政治处主任陈播率该团1营和团直机关大部从独山出发赶往镇宁,路经惠水马路厂时与匪激战,20日,陈播率团直机关到达镇宁(马才安率1营暂归贵州军区和贵阳军分区指挥,在清镇、花溪、修文、开阳一带机动,至10月才到镇宁归建),镇宁剿匪军事力量初步得到加强。


  从3月3日进剿罗俊升匪部到3月20日,151团共在县内外剿匪作战6次,其中县内3次,缴获枪支96支,毙、伤、俘匪787名。151团伤亡21人,其中3月17日围攻下募役杨际春匪部战斗中,牺牲7人,负伤6人。


  4月初,151团3营结束在雷山县一带地区的剿匪任务后,在团长刘英率领下,于4月6日来到镇宁,剿匪军事力量愈来愈强大。地委召开全区第一次剿匪工作会议,会上组织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剿匪的方针政策,传达了西南局、西南军区关于“打好第二战役”的指示及省委“三月会议”精神,对剿匪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剿匪任务、方针政策、战略政策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剿匪工作会议后,立即部署部队以团、营为单位召开党代会,统一认识,整顿纪律,特别要求部队纠正“野战军不愿分散做地方工作”“只习惯于追剿溃退的敌人”以及“不懂政策、匪民不分”等现象。在部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政策、加强纪律、掌握对策的基础上,下达了剿匪任务。与此同时,地委以军政党委的名义,下达命令,成立地区剿匪委员会和各县剿匪指挥部以及普定—郎岱、镇宁—紫云两个联合剿匪指挥部,任命了指挥长、副指挥长,重新调整了兵力布局。从军分区直属机关和146团、151团直属队抽出干部战士117人,组成18个武装工作队,分赴各县,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有计划、有重点的剿匪斗争。151团根据地区剿匪会议精神,团党委从团直机关抽调干部组建了3个武工队派驻公路沿线主要城镇,初步控制了军事要地。一队驻丁旗堡,二队驻安庄坡,三队驻城关。


  武工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其任务,一是打击小股土匪,清剿散匪,捕捉匪首,建立情报关系,对大股土匪进行侦察了解,深入匪穴袭击,捕捉匪探,为主力部队制造有利战机;二是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人;三是宣传党的政策,组织反匪统一战线,建立基点村,组织农民小组,逐步建立农协及自卫联防;四是进行社会调查,供上级决定政策;五是协助政权及工商贸易部门进行征粮、收税、生产、推销、收购工作。


  4月份,151团驻镇宁部队进行大的剿匪战斗6次,县内4次,县外2次。缴获机枪1挺,步枪10余支,毙敌10余名,俘敌120余名。其中,在16日剿马厂发岔窝的战斗中,“忠孝团”司令敖伯章被活捉,“忠孝团”第一军军长杨芝兰被击伤,狠狠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是役,我军仅牺牲1人。这场战斗受到贵州省军区表扬。
  5月至7月,151团在县内剿匪作战6次,我军活捉土匪九纵队司令王德山和忠孝团第22军军长王兰馨、团长王正严、团参谋长王兰波等匪首,击伤匪团长吴元良。毙匪6名,缴获长枪94支,短枪2支,轻机枪1挺。至此,镇宁的大股土匪都受到了151团主力的沉重打击,尤其是敖伯章、杨芝兰匪部被重创。
  武工队在腹心地带,配合区、乡政府打击小股土匪、散匪数十次。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妥善处置投诚自新匪特,组织农民自卫联防,建立情报网,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区乡修筑碉堡,以碉堡为依托,由点的固守向外扩展到面的控制,保证了交通畅通。通过主力部队的合围进剿和武工队的深入工作,匪特逃窜到边远和县际交界地区,县城及中心集镇已无大股土匪侵扰。


  6月23日至25日,151团在镇宁召开第三届党代会,根据上级要求,留2营继续在镇宁四、五区追剿孟德益及李伯华、王云臣两股匪,3营出县到郎岱进剿。28日击退攻打郎岱县落别的数百名匪徒后,镇宁二、三区一带更加安宁,人民群众减少了匪患之忧,有力促进了征粮等工作。


  第二阶段(1950年8月至12月)


  全县股匪经前一阶段的集中打击后嚣张气焰骤降。多数化整为零,逃窜边沿,流窜骚扰。杨芝兰、李品章、杨光明等镇宁、安顺匪首窜到安顺新场,集汇匪众300余人,采取游击战、麻雀战等战术,在人民政府工作薄弱地区抢劫、欺压群众,远路奔袭区、乡人民政权。


  针对新的匪情,剿匪部队和各级党政采取分散对分散,集中对集中的作战方针打击敌人。在地委、分区党委发出“广泛开展立功运动”的号令下,全县各级党政军全力发动群众,捕捉匪首,净化新区,以“打好第二个淮海战役”的精神,努力争取为人民立功。


  这一阶段主要战事有镇宁民兵队协助解放军主力参加“紫(云)、长(顺)、广(顺)合围”及江龙追剿孟德益、朱光祥匪部,在张家坝与紫云白石岩之间围捕杨芝兰、丁化山等。


  12月底,据县公安局统计,全县在剿匪斗争中,共进行大小战斗170次,歼匪3258人。击毙土匪军级1人,师级2人,团级3人,营级1人,连级1人;击伤土匪军级2人,师级1人,团级1人,营级1人;俘匪军级3人,师级7人,团级16人,营级33人;向人民政府悔过自新的匪团级7人,营级25人;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2支,卡宾枪1支,短枪125支,步马枪1763支,六〇炮4门,各种子弹17063发,手榴弹117枚,电台2部,电话机13部;追缴长短枪126支,子弹2600多发,骡马31匹。


  第三阶段(1951年全年)


  当时,全县的中心任务是继续完成“五大任务”,实行土地改革,开展机关和群众性“镇压反革命”运动,铲除匪特赖以生存的封建基础。期间,脱逃的匪特在边沿地区或分散隐匿于深山密林、岩洞,或改名换姓潜藏于城镇乡间,有的甚至混进人民政权和地方人民武装组织,伺机反扑。县外敌特组织也潜入镇宁活动,如“黔桂人民反共救国军挺进第七纵队”副司令陈俊兰及“中国人民反共自卫军陆军第九兵团”军医处处长张仲英,潜入镇宁组织“反共自动军自动团”及“游击一团”等反动武装。镇宁城的赵瑞吾、陈复初与窜至县内的“忠孝团”第一军参谋长李馥芬等匪首共谋杀害人民政府干部、劫狱、举行暴动。紫云县匪副师长王明德等勾结镇宁“忠孝团”第三军军长罗俊升等,在安顺、镇宁、紫云三县边界来回窜扰,实施暗杀、投毒、恐吓干部群众,伪装解放军干坏事以败坏解放军声誉,破坏农会组织和土改运动等罪行。有的进行挑动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等破坏活动。据县有关部门统计,混入镇宁一、二、三区农协的不法分子达683人,混入地区财政干部训练班的特务、大小匪首、一贯道道徒就有63人,占财训班招录学员总数的31.5%。


  为维护社会治安,深入开展剿匪斗争,镇宁县委遵照西南局第一届人民武装委员会指示精神,在省委、省军区和地委、军分区直接领导下,于1951年1月组建了县人民武装科,以区公安武装为基础,151团调干部任连排军事主官,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镇宁县独立营(又称县警卫营),下辖两个连、5个区中队。县武装科负责组建训练民兵,以增强人民的自卫力量。县独立营承担起维护地方治安、监狱看守和配合151团主力捕捉漏网匪首等清匪反霸任务。


  1951年2月清匪工作中,全县共清出两个特密的军级土匪组织,有大小匪首322名,军级5名,师级6名,团级25名,预备团政治部主任1名,营级37名,连级118名,排级75名,班级25名,级别不明的23名,匪骨干7名。收缴子弹数万发,步枪12支,手榴弹45枚,土炮22门,电线一卷,大烟2128两。逮捕匪首90多名。匪众966名自动向人民政府悔过自新。


  1951年3月12日,安顺专署、安顺军分区召开各县县长、警卫营(独立营)营长联席会议,部署成立县、区、乡各级清匪委员会,加强对清匪反霸和镇压反革命工作的领导。


  3月份,政法机关破获反动组织“反共保民委员会”和“情报处”,依法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县人民政府公审处决了“忠孝团”第一军参谋长李馥芬(第一军军长杨芝兰妻子)。


  5月,赵瑞吾、陈复初、王树滋、皮廷贤、王兰馨、王德山、杨芝兰、黄俊华、李伯华等一批恶霸、特务分子、匪首先后被捕获并依法处决。


  9月,安庄坡黄果树村数名恶霸地主、土匪头目、国民党旧军官、旧职员等主动向人民政府交代问题,交出子弹252发、手榴弹2枚、黄金九两八钱、白银3449两及其他物品。


  11月,处决罪恶极大的匪首、恶霸地主80人,清匪反霸进入尾声。


  12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17军151团在镇宁县城隆重召开剿匪胜利庆功大会,至此,镇宁的剿匪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虽然清匪工作一直延续到了1952年年底,局部地方甚至在1953年,仍清查出漏网匪徒,但庆功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大规模的剿匪斗争结束。1952年10月,151团奉命归建离开镇宁。


  剿匪斗争的胜利维护了镇宁的社会安定,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做出了巨大贡献。


  ④ 发展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后,镇宁为认真贯彻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成倍增长,交通运输、水电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商品物资更加丰富,贸易市场更加繁荣,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国民经济。194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0.055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08.7亿元,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从42元增长到2018年的37861元,增长了901倍。


  经济结构。1949年全县经济基本处于落后的农耕经济,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从83.6:0.9:15.5增长到2018年的22.2:24.4:56.4。


  农业生产。1949年全县耕地从22.4万亩增长到2018年的79.4万亩。其中,水田从13.6万亩增长到20.2万亩;旱地从8.8万亩增长到59.2万亩。


  粮食产量。1949年全县粮食产量从29942吨增长到2018年的131531吨。


  商业发展。194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36462万元,2018年较2017年同比增长8.3%。


  财政实力。1949年全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从1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5.6亿元。


  社会消费品。195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3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3.65亿元,2018年同比增长8.3%。


  固定资产投资。1952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5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3%。

  整理自《镇宁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镇宁县志》《镇宁统计调查报告》


  (责任编辑:徐微微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