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秋后坝区传捷报】贵定县昌明镇谷凌坝区:科学种植大产业 “泥土盆”变成“聚宝盆”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高荣华 虞思滔

  入冬时节,贵定县昌明镇谷凌村谷凌坝区,村民们依然在火热朝天地干活。


  收摘最后一批辣椒,同时莴笋、白菜等育苗已经完成,部分地面已经开始换季种植莴笋、白菜等,而四季豆也大量上市。


033.JPG

  谷凌坝区辣椒种植喜获丰收


  “以前我们种水稻和玉米,收入低、成本高,想不到现在村干部引进公司来大面积种植,田地一年四季都没有荒着 ”,正在地里采收辣椒的谷凌村村民唐廷光告诉记者,他在村组干部的带动下,得到当地信用社的资金支持,也“试水 ”科学发展种植业。


  合作社带村组,致富产业由“无”变“有”


  谷凌村位于昌明镇南面,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该村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9个自然寨,495户2312人,其中贫困户101户、389人。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为10%。


  谷凌村交通方便,四面环山,阳光充足,上下还有两个水库作为水源供给点。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数百亩坝区,当地群众都管它叫做“聚宝盆”。


  多年来,因为没有带头人,农户不懂科学不懂技术,一直进行传统农业生产,玉米和水稻成为这里的主打产业,广种薄收让这个“聚宝盆”并不“聚宝”。


  2018年,来自贵定县农村信用社的张升武到该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这一片土地利用起来,作为扶贫产业来发展。


022.JPG

  驻村第一书记张升武与村民交流今年收入情况


  经过调研和入户收集群众意见后,该村紧扣农业产业“八要素”,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誓要把这一个“泥土盆”变成为群众真正的“聚宝盆”。


  经过规划,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确定,用合作社来组织群众务工和负责土地流转,然后引进优质企业进行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和管理、经营、销售。同时,发动有能力、敢想敢干、思路活跃的致富能人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


  基地带农户,增收渠道由“少”变“多”


  找准了思路和方向,张升武利用自己来自金融部门的优势,为缺少资金的群众解决贷款难题,通过信用社帮助成立了“贵定县谷丰凌芸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步引进了有实力、有市场、有经验的贵州宏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驻该村发展产业。


  万事俱备,就差土地流转。村委会主任雷作祥告诉记者,当召集到村组干部开会动员老百姓流转土地的时候,几个组长都是摇头说:“难”。


  “机遇不能错过,产业才是脱贫的重要法宝!再难的骨头都要啃下来!”张升武说,驻村工作队召开了专题会议,决定分成6个小组“攻关”。刚开始的时候,召开群众会,对于部份不同意流转土地的群众,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挨个走访。“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经过多次动员,做思想工作,仅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


  流转土地完成以后,该村合作社发展社员115户,其中贫困户社员101户,实现全村贫困户全覆盖。合作社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为宗旨,结合坝区产业,形成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


044.JPG

  谷凌坝区换季蔬菜种植大棚


  在贵定县信用合作社的支持下,该村还成立了“金融致富学校”,提前邀请专业的老师、“土专家”授课,讲解专业种养殖知识。张升武还亲自讲解金融知识,“一年时间,已经培训贫困户34场,培训达1200人次,为坝区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经过一年的发展,公司支付了群众27.5万元土地流转费,发放劳务工资240万余元,解决当地群众3万多人次的就业。“我家流转土地5亩,每年得到 2800元,我来地里劳动,每天80元,一年下来一个人收入都两万多元呢。”该村妇女陈兴芝告诉记者,谷凌坝区没有做产业之前,村里面的人都到周边乡镇和县市打工,耽误时间不说,还花费很多车费,“如今在家门口务工,不仅可以照顾一家老小,还可以轻松挣钱!”


  强户带弱户,群众收入由“低”变“高”


  40多岁的村民罗成江以前有种植蔬菜的经验,张升武动员他从外地回家来带头种给群众看,做示范。该县信用社给他20万元的贴息贷款,他一口气种植了40亩辣椒,一年下来,光是辣椒产业就纯收入十五六万元。


  “赚钱了,马上还款10万元,春节后还要扩大规模,预计种植150亩。”罗成江尝到了甜头,在辣椒种植结束后,立即种植四季豆,“现在两元钱一斤,四季豆供不应求呢,时间来不及,只种了20来亩,又可以赚五六万元呢。”


011.JPG

  村民罗成江采摘今年丰收的辣椒


  像罗成江一样的村民还有不少,贵定县信用合作社共给予该村15名致富能手贷款90多万元,发展辣椒种植业。该村形成了公司带总头、能人带动个体、合作社总协调的发展局面。


  贵州宏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煌告诉记者,今年的辣椒好的卖到3元多一斤,扫尾的卖到1元多一斤,主要销售到广东和省内的超市、农贸市场、学校、企业等。“我们公司今年500亩的产量是160万斤,卖出230多万元,明年我们还要增加种植200亩。”李煌满是信心地说。


  雷作祥告诉记者,坝区产业一年四季用工不断,每天至少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整个谷凌坝区一年为务工群众每人增收2000元以上。


  “我们现在的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96%。”张升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坝区产业掀起了一场由“产业革命”引发的“思想革命”,合作社牵头的这一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的不仅种植对象的转变, 土地种植效益的提升,调整的更是村民的落后思想。“几百年的传统耕种观念得到改变,广大群众也自发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相信在今后的产业建设上,广大群众将会积极拥护,产业致富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