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春晖行动十五载|熊宗仁:春晖行动不断丰富丰满着家国情怀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许邵庭 段清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5年前,由共青团贵州省委组织发起的春晖行动在全省乃至全国掀起了反哺家乡、回馈亲人的公益热潮。


  这项以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意境作为创意的公益活动,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情、亲情、友情,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公益扶贫助困事业中。15年来,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近日,记者就春晖行动15年来取得成效及产生的社会效益,专访了我省著名学者、贵州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所原所长、研究员熊宗仁。



timg.jpg


  记者:15年后看,春晖行动的意义在哪?



  熊宗仁:让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情愫和亲切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发自内心为改变故乡或曾经工作生活过的第二故乡面貌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与此同时,动员数以万计的人加入到为中国减贫的公益接力赛中。这项公益活动带有普适性,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



  记者:春晖行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积极参与,为什么?



  熊宗仁:因为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益活动,它拨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最朴实的那根弦。那个充满渴望大眼睛姑娘、那位慈善母亲满脸沧桑的皱纹——春晖行动形象的标识,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从来也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让无数人产生到反哺故土的情怀,产生一种理性的澎拜,而非一时的冲动成为春晖使者。



  记者:一项公益活动持续不断开展15年,您刚刚说的它有温度是一个方面,从其他的维度看,还有什么原因?



  熊宗仁:还有亮度、深度、高度三方面。



  亮度——春晖行动获得了中国公益与慈善最高奖: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中宣部给予高度评价:“一个伟大但人人可为的行动”,使其在全国可以复制和借鉴。《求是》杂志刊发文章,称其为“我国公益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公益中国”的创举。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也对“春晖”行动给予高度评价,更推动了“春晖”行动持续稳定地发展。



  深度——春晖行动与贵州的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事业同频共振,成为全社会一项自觉、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穷富贵、不分位卑位高的广泛参与的行动,成为各地均可复制和借鉴的模板与范例,它持续地精耕细作,挖掘社会上反贫困的潜能,化作贵州全面建成小康地动力之一。



  高度——春晖行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地转换和创新性地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有机链结中走向未来,它以创新性的思维、创造性的行动,超前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引领和推助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制度设计和实践行动。



  记者:新时代“春晖行动”如何接续发展?



  熊宗仁:春晖行动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提升有力地证明了,党的坚强领导、共青团组织的大力推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理论界的总结提升、媒体的宣传推介、是其能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保证。新时代春晖行动接力赛永不会停步,永远与中国的公益事业大步前进。



  15年的“春晖行动”,不仅在扶贫攻坚的社会公益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更在于潜移默化地丰富和丰满着参与者与受益者双向互动的家国情怀,坚定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春晖行动一定会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而永葆青春。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