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石敦奇:半多世纪笔耕路 | 创刊70年·我与《贵州日报》征文




  讲述人:石敦奇,贵州松桃人,78岁,自学写作半个多世纪,发表有一定量的新闻、杂文、散文、小说、故事、诗歌、相声、快板、寓言、童话、谜语,以及指导中小学学生作文等文章。


  我是一个年近耄耋的老者,至今仍坚持笔耕不辍。要说谈写作,我绝对不是也绝对不敢在任何人面前班门弄斧的。因为我原本就只有小学尚未读完的文化基础。但不吐不快的,是《贵州日报》扶持我继续走笔耕路的事迹。


  话还得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我当兵之前说起。当兵之前,我连报纸都还没见过是什么样子呢。当兵后,我才看到,上级给每个连队都订得有《解放军报》《国防战士报》《人民军队》《铁道兵报》。我一瞅这些报纸上刊登的,都是部队上的事情。初生牛犊不畏虎,我也就斗胆开始把部队的活动情况写成稿件,投起稿来。但是,由于我基础实在太差,写作硬是不得要领,十多年时间里,我写稿投稿数以百计,还是没有哪一家报纸能将我的一个手写体字变成铅字刊登出来。


  转业地方后,我仍义无反顾地写稿,反映当地的好人好事。写呀写,一直又写了十多年,我的文章还是没能见报。


  正当我实在难以坚持下去,已准备打退堂鼓,撂笔不干之际,没想,1985年9月9日,《贵州日报》“读者来信”版,却开天辟地头一次刊登了我写的一则小报道。那则报道的题目是《莫景群热心办学》,反映的是家乡天堂村,村民组长莫景群积极组织群众集资建校的事迹。


  也正是因为《贵州日报》刊登我那块小小的“火柴盒”,它迅速点燃了我的写作烈火,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从此,我的写作劲头又来了,常常利用早头傍晚,去机关单位和附近村寨采访新闻,晚上回来就在小油灯下埋头写稿。冰天雪地、深更半夜也不例外。因为时间紧迫,为了不让新闻变成旧闻,许多时候,我去距离较远的邮局投寄稿件,都是开小跑,从没有丝毫怨言和疲劳感觉。此后,我的稿件也就随着我所付出的努力,陆续在各级报刊上刊登。


  1986年冬,得知《贵州日报》将举办第二期通讯员培训班,我还自费到贵阳参加了培训学习。在培训班里,我认真聆听了王保民、何光渝、饶鹏飞等老师的精彩辅导报告,更进一步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在基本掌握新闻写作技巧之后,我还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创作相声、快板、故事、小说、寓言、童话、谜语等文艺作品,并以自己的切身写作体会,写了不少指导中小学生作文的文章。


  近年,由于年纪和身体原因,我实在没法再坚持深入实地采访新闻稿件,于是,我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坚持在家写杂文、散文、小说、故事、曲艺、寓言、童话、谜语等文章,每年仍有数十件作品见诸报刊,不时有语文或作文报刊直接向我约稿,或约评点学生习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感谢《贵州日报》这个平台,感谢《贵州日报》编辑老师们的帮助与指导。创刊7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贵州日报》越办越好!


  文/石敦奇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