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绘就多彩贵州生态画卷——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综述

  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远柏


  初冬时节,贵州大地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绿色,是贵州的底色,更是生机与希望。


  贵州爱绿、护绿、懂绿。全省森林覆盖率从1975年的22.8%提高到2018年的57%;公众对贵州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第2位;全省2013年至2018年共完成营造林3376万亩,退耕还林从2000年启动至今已完成3070万亩,年生态效益价值约840亿元;2018年,全省经济增长9.1%,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位,连续8年居全国前3位;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先后获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骄人成绩的背后,源于贵州近年来根植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地区的发展新路。


  牢记嘱托 完善制度 守好两条底线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88个县市区有69个在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内,有16个县市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注、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两次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发来贺信,叮嘱贵州“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求贵州“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嘱托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增添了无限信心——


  2016年8月,中央批准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委立即召开十一届七次全会,对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设立“贵州生态日”,提出“五个绿色”和“五个结合”的总体布局。


  2017年4月,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首次提出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这是贵州战略行动的升级,是贵州发展路径的进一步完善。


  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省委迅速召开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书写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文章。


  2018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贵阳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推进会,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大会,规格高、意义大、影响深,进一步强调全省上下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好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同时,不断创新和完善绿色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制度,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实现全覆盖;率先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河长制全覆盖;率先实现省域内全域取缔网箱养鱼;率先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守护美丽贵州  实现“天蓝山青水绿”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或在觅食嬉戏,或在翩跹起舞,姿态万千,美不胜收。


  近年来,随着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湖村民爱鸟护鸟意识的日渐提高,每年冬季都有包括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等在内的10万余只候鸟飞临草海越冬,草海成了候鸟越冬的乐园。


  这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州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生态特点,采取系统工程的办法,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着力加强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8年完成营造林520万亩,实施退耕还林3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比2012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全面建立河长体系。对省内每一条河流都明确一位河长,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22755名,实现各类水域全覆盖。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连续五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造林,将每年6月18日确定为“贵州生态日”,持续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和“巡河、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动,在全省形成爱绿、增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连续10年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经过十年历练,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地位日益提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作用不断凸显,已正式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合作伙伴。


  风行天下  绿色产业正当时


  青山、绿水、蓝天、吊脚楼、古树、梯田,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太美了,像在画里一样。”近日,带着家人来到锦屏县河口乡文斗苗寨旅游度假的上海游客张先生,面对文斗美景,不由发出赞美。


  文斗苗寨自古以来有爱树护树的传统,这里无山不青,无水不绿,森林覆盖率达95%,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000余棵,有银杏、香樟、红豆杉等30多个珍稀树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300多棵。绿水青山的文斗,2009年入选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2017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


  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文斗苗寨近年来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当地村民通过接待游客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文斗苗寨,成为贵州生态立省的美丽缩影。


  在贵州,“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依托于好山好水,贵州旅游持续多年“井喷式”发展,已成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品牌风行全国。


  2018年5月7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官网报道贵州“已成为中国最有前途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从2015年开始,贵州旅游业保持着年增长40%以上的高速度,2017年接待游客7.44亿人次,旅游收入7116.81亿元。2018年,游客接待量更突破了10亿人次。


  同时,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生态化调整。在全省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中,大幅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生态高效特色产业,去年调减玉米785万亩,新增生态高效经济作物666万亩,带动45.53万户160.84万贫困人口户均增收8296元,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和农民增收。


  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贵州森林面积有1.5亿亩,是宝贵的产业扶贫资源。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贵州积极发展林下石斛、林下食用菌、林下竹笋、林下中药材、林下天麻、林下养鸡等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山区百姓脱贫闯出新路。


  同时,大力推进生态补偿。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6.5万名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收入1万元。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森林资源利用、碳汇交易等生态扶贫“十大工程”,助推全省30万以上贫困户、100万人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不仅如此,贵州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贵州现有认证无公害产品超过2300个。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土壤孕育的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正以“泉涌”之势走市场,“黔货出山”正当时。(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