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王长育:从“读者”到“作者” | 创刊70年·我与《贵州日报》征文








  讲述人

  王长育,供职于赤水市公安局。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2008年至今,分别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  《贵州日报》等上百家媒体发表稿件上万篇(幅),荣获写作和摄影奖项100余次。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记得在学生时代,一群玩得好的同学在一起,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有人说以后要当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有人说要当教书育人的教师;也有人说要当救死扶伤的医生;当轮到我时,我却说我要当破案缉凶、惩恶扬善的人民警察,或者做一名针砭时弊的记者……后来,看着大家的愿望一个个实现,而踌躇满志的我,因一次“意外变故”,求学生涯戛然止步,“警察梦”和“记者梦”均告破灭。从此,只得回农村随父亲一道“修理地球”,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村的贫困和整天的劳累,我心有不甘就这样虚度光阴,可又苦于找不到摆脱这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苦日子。





  虽然没有令人炙手的文凭,但我坚信:文凭不一定就能代表水平,学历不一定就代表能力。虽身在农村,离开了学校,但我对知识的渴求却丝豪不减。我喜欢读报看新闻,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从邻居一位村组干部家中看见《贵州日报》,于是便信手拿来读读,这一读就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从此,报纸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天天必读。为了方便阅读,我自2003年起,坚持自费另订一份《贵州日报》至2012年,多年的读报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在当地率先致了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报看得多了,便萌发了想写点什么的念头,但每次提笔却又每次放下,因为总不知从何处着手。直到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参加《贵州日报》举办的通讯员培训学习,得到资深老师授课后获益匪浅,使我在新闻写作道路上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也从此和《贵州日报》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记得还在报社学习时,写了一条稿子投给《贵州日报》,很快就在《贵州日报》上得以发表,成为我的处女作。正是那条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的小稿,让我从一名“读者”一跃而成“作者”。





  第一次提笔写新闻、第一次投稿给报社,居然在许多人看来可望而不可及的省级党报上发表,使我备受鼓舞,从此笔耕不辍,自我加压,经常在夜深人静,别人早已进入甜蜜梦乡的时候,我还在熬更守夜“爬格子”,也从此走上舞文弄墨不归之路。后来几年间,经过我不懈的努力,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并进入赤水市公安局政工室工作,当民警在一线冲锋陷阵、破案缉凶时,我默默用相机和笔让他们的辛苦得以包装和升华,跃然纸上!





  俗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自己的艰辛付出和努力,自2008年以来,我的作品已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公安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贵州都市报》等市级以上媒体发表稿件上万余篇(幅)。自2009年起,连续6年分别荣获《贵州日报》优秀通讯员一二三等奖。





  文章记录并验证着我在新闻写作道路上的成长历程,我清楚地知道,能小有所成除了自己的辛勤努力外,还和《贵州日报》编辑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分不开。我忘不了,许多仅一面之缘或素未谋面的老师们无数次来电话对我循循善诱的指导,我才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不断地得到提高。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对“警营记者”这一职业的敬重和操守,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原则,所以在我发表的10000余篇(幅)的新闻稿件中,无一条失实、无一条出现差错,赢得了众多编辑的肯定和读者的赞誉。


  从“读者”到“作者”,是《贵州日报》伴着我一路走来,她如我的良师益友,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没有《贵州日报》在我人生的困惑期给我点燃了引导前进的火把,也许我今天还在农村过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贫苦日子。


  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面对未来,我仍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为公安工作鼓与呼,讲好警营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


  《贵州日报》创刊70周年系列活动之——我与《贵州日报》征文”启事(点击查看)

  文/王长育

  刊头制作、相框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责任编辑 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