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让环保理念更深刻的传递到公众心中 | 冉景丞:保护生态环境 助力脱贫攻坚






  “真正的生态文明是人与生态和谐共处,是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在保护地的旅游开发中,我们倡导70%的收入一定要留在当地,既让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又让当地百姓收益。”


  11月16日,在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生态展厅举行的一场题为“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况”讲座上,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以其数十年在贵州从事自然保护研究工作经验,分享了他关于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独到见解与思考。





  冉景丞,贵州思南人。1989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长期服务于基层,从事保护区管理、科研监测、科研管理等工作,曾任茂兰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十余年。2012年任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研究员,三级教授。


  讲座中,冉景丞从贵州的生态格局开讲,讲座内容:贵州的生物多样性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的分布情况,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贵州各大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保护策略和方向等。


  “贵州有两套生态系统,一套是地上生态系统,一套是地下生态系统。”冉景丞说,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喀什特山区省份,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形条件孕育了众多的民族和文化,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自1978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贵州先后建立了122个自然保护区。





  冉景丞说,贵州因为其丰富的生物种类组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享誉世界,如黔金丝猴、妥乐古银杏群、梵净山、黄果树瀑布、丹霞地貌、古生物化石群、苗寨和侗族大歌等。


  常年的野外工作,让冉景丞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他说,作为生态守护者,承受了社会发展的很多压力,在保护地要和公众沟通,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遵从当地习俗,说清楚价值,讲得出故事,将敬畏自然、尊重物种生命的理念蕴含其中,影响更多人。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冉景丞认为,我省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保护地的生态立法对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尽管在全国层面仍不乐观,但贵州正在做出有益探索。


  “生态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冉景丞希望建立国家公园的方式,把贵州的生态系统一个一个的链接起来,把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贵州生态保护示范发展的典型。





  “我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通过实地的收集、整理生物发展,把真正的生态展现在公众面前,让大家去了解、认识我们身处生态的环境。”在冉景丞看来,所有人都出一份力,就比我们出一百份力大得多,只要每个人都出一点点力,希望各种人群都能认识自然的重要性,加入到生态保护的大家庭中来。


  据了解,本期讲座为贵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发起的环境主题公众开放日首场讲座,2019年至2020年期间将开展6次环境主题活动,旨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理念及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社会的环境意识,推动公众支持环保、参与环保,激发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环保理念更深刻的传递到公众心中。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相康

责任编辑 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