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我亲历了贵州解放丨李重均:“1949年我在安龙吃了一碗难忘的面”

  • 作者:干江东 李中迪 闵捷 王剑 王培
  • 编辑:徐微微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19-11-16 14:52:07

微信截图_20191116144919.png



  “对于贵州解放,印象最深的还是1949年从贵州到云南时,在安龙县吃了一碗难忘的面。我们从河南出发,已经一年多没吃面了。我这种北方人喜欢吃面,吃大米怎么也吃不饱。”


  87岁的李重均老人身体不错,坐在椅子上,声音洪亮。说起他所经历的贵州解放那段历史,老人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70年前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


  “大概1949年11月底,那个时候贵州刚刚解放不久。我们经过时,老百姓敲锣打鼓的夹道欢迎我们……”


在安龙吃了一碗难忘的面


  李重均老人生于1932年11月,老家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离休前是兴义军分区军务科科长,正团级。离休后长期居住在贵阳。由于在战争中勇上前线救护伤员表现出色,荣立二等功。并且由于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表现突出,1950年5月,他获得14军颁发的特等功臣奖状,这也成为他一生的荣耀。



  李重均老人回忆,1948年4月左右,他的老家解放了,那时他还不到16岁时,却和一些年龄相仿的伙伴一起,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


  参加革命后,李重均先后经历了解放广州、钦州等重要战役。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


  11月底前后,李重均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41师宣传队的一名干部,跟随大部队准备到云南驻军,途中就经过了贵州的望谟、兴义、安龙等地。


  当时这些地方已经被游击队等队伍解放,临时政府也刚成立不久。听说解放军经过,当地组织老百姓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子弟兵的到来。李重均印象最深的还是经过安龙时和游击队搞联欢,当地不知从哪儿弄来麦面粉做了一顿面条,“感觉太好吃了!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当时已经一年没有吃过面条了,那一顿面条实在太难忘了!”


  一斤盐巴可换一头肥猪


  那一年多,李重均跟随队伍走过河南、陕西、湖南、广东、广西等不少地方,那些年代,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都不好。但当他们经过贵州这三个县的农村时,还是被当地老百姓的极端贫困惊呆了。


  大多数人都穿得破破烂烂,即便在天气已冷的11月底,大路边衣不蔽体的人还有不少。于是战士们打开背包,尽可能多的分一些服装给老百姓御寒保暖。



  那时就在屋子一角挖个火坑,把晒干后的树桩点燃,一家老小围坐在火边取暖。吃的,就用一个黑黑的大铁锅在火堆上煮点稀粥之类的东西充饥。到了晚上,乡亲们就用整把整把的秧苗晒干后用绳子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被子直接盖在身上,并没有被套,“老乡们把这个叫做‘秧被’可想而知在身上有多刺人。”


  一路走来,贵州山路崎岖,秋冬时常阴雨绵绵,“地无三分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样的描述确实很生动。”李重均说。


  “当时老百姓吃盐巴太难了”,李重均老人回忆,那个时候一斤盐巴可以换一头一两百斤重的肥猪,“实在是天价了!我们部队除了捐出衣物,也尽力匀出一些盐巴给老百姓过日子。”


见证交通的巨大变化


  1953年李重均进入昆明步兵学校培训学习,1955年毕业时,他就申请调到了驻贵州的49师工作,后于1961年调往兴义军分区,曾任军分区军务科科长,并在兴义工作一直到1982年离休。在贵州工作期间,他曾多次组织民兵军事比赛,为提高贵州民兵的战斗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在贵州生活了60多年,李重均老人已经把贵州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热爱贵州,亲眼见证了贵州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老百姓不再缺衣少食,各方面的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人尤其对贵州的交通改善印象十分深刻。老人还记得,新中国成立10年后,贵州也没有几条像样的公路,从贵州到兴义的道路更是崎岖。“那个时候从贵阳去兴义,要两天时间。”


  尤其是路上经过的那个花江桥更让李重均记忆犹新——以前只有峡谷深处的河面上有一座老桥,过桥要从半山绕着山路下到河边,过桥后又绕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到半山,“每次要走老半天”。现在的花江公路大桥,直接架在两个山头上,“一下就开过去了!”


  贵阳到兴义,从以前的40多个小时到不足4小时,这样的改变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李重均老人从报纸上看到,世界上最高的的100座桥梁有47座在贵州,贵州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桥梁博物馆”,老人觉得非常自豪。


  他说,就是这些高桥,才让天堑变成了通途,也才有了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并向着县县通高铁的目标迈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贵州解放70周年。老人意气风发,提笔写下了“贵州解放70年,莺歌燕舞新时代”几个字,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李重均老人说,对应之前的说法,他感觉现在的贵州:地有千里平,天有百日晴,人有百万银。


  老人现在四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书法之外,也喜欢下象棋并且水平不低。他说,参加贵阳市老年活动中心举行的象棋比赛,一般都可以拿个三四名,最好成绩是第二名。


  “天气转好了,又可以去下象棋了!”说到这里,老人更是来了兴致,一脸笑容中不见了烽火岁月的痕迹,尽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与安详。


  策划 干江东 李中迪 闵捷

  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剑

  视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培

  海报制作 王培

  (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