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让“黔货出山”如猛虎下山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薛霏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是乡村振兴的战略基础,是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应有之义。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首先要“种得出”。去年贵州掀起了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动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今年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又再次强调,要按照“八要素”找差距强弱项,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今年以来,我省又先后开展“2019春季攻势”“2019夏秋决战”,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也要“卖得好”。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在半年内连续“组团”赴沪、苏、浙、粤等沿海发达地区,在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更是积极对接有关涉农企业,围绕“黔菜入沪”“广进黔菜”等目标,招引了一批有经验、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到贵州发展,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更有力的产业支撑。


  通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对接大市场,贵州“山珍”正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藏在深山的“黔货”正源源不断进入千家万户。


  聚焦结构调整,由为吃而种到为卖而种


  贵州,山好水好生态好,海拔和气候都非常适合农产品的种植和发展。此前,由于技术匮乏、缺乏有效组织等原因,贵州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还处在“自给自足”的阶段,并没有形成“通过种植加工经济作物来卖钱”的理念。


  为引导农户从“为吃而种”到“为卖而种”,近年来,省委提出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一个个春秋冬夏的努力中,贵州各地紧紧围绕“八要素”,发动了“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冬季充电”,不断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虽然通过干部们不断为农民算“经济账”,让大家都知道了发展经济作物“有利可图”。但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有效组织,仍然会形成“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样样都有一些,样样不成气候”的问题。


  “古人说‘食不厌精’,吃的东西永远是朝阳产业,只怕我们生产不出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赴粤考察期间,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告诉记者,大家都说贵州的东西好,合格率又高,但我们在恒定的、有序的、大量的、稳定的供应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不在规模化上狠下功夫,那么仍然很难实现成规模的农产品供应。如果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不能大规模供应,那么将很难有市场。


  怎样实现规模化?


  以坝区为抓手统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条有效路径。


  统计数字显示,全省500亩以上的坝区共有1641个,涉及86个县(市、区)、854个乡镇、4700个村,占全省耕地面积7.2%。与山地相比,在坝区发展种植养殖业,能够实现一年一收、一年多收,产业发展可以达到“吹糠见米”的效果。依靠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一个个坝区像一个个聚宝盆。


  今年来,围绕我省12大特色农业产业,我省在今年1至9月,全省1641个坝区共种植优质特色粮油作物247万亩,种植经济作物321万亩,已实现平均亩产值5861元,超过去年全年平均亩产值约200元。


  切实补齐配套,由种得出来到运得出去


  贵州“山珍”能种得好,还要能运得出。贵州近年来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黔货出山”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流通环节,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


  “怎样通过便捷的物流将贵州的农产品运到粤港澳大湾区?”贵州现代物流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仁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好生产关和流通关的质量。


  我省通过强化农商互联体系建设,统筹整合资金实施70个农商互联示范项目,在全省布局建设120个前联生产、中联流通、后联销售的农产品集配中心,推动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农产品定向直通渠道和1个电商网店,每个贫困县在对口帮扶城市都开设1个以上农产品直销窗口。


  同时,强化冷链体系建设,邀请日本松下等知名企业赴我省开展冷链体系建设,起草全省冷链体系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公益型、共享型、移动型产地冷库建设,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


  此外,还强化了市场主体培育机制建设。贵州推动上海蔬菜集团与贵州现代物流集团共同成立贵州蔬菜集团,组织各市州以当地产业为依托,引进70多家重点加工企业。以省内186家团餐配送企业为重点,启动省内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组建贵州省农产品供应链协会,引进一批省外龙头企业,切实带动全省涉农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开展38期农村经纪人培训,培训超过2500人,努力提高从业者业务素质,不断壮大职业农民和农村经纪人队伍。


  做好产销对接,由提篮小卖到风行天下


  “养在深闺人未识”,贵州的“山珍”再好也没有用。因此构建稳定长期销售渠道,是让贵州农特产品风行天下的关键。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胡继承说,贵州蔬菜产业前景非常好,尤其是5月份到10月份期间,贵州的蔬菜是不愁销路的。我们要加强的就是与最前方的“卖菜人”交流对接,以市场为导向建设蔬菜基地。


  在做好产销对接工作上,我省通过创新产销对接机制,一方面抓好省内市场产销对接,分别推动医院、高校等公共机构,厂矿、企业等社会机构,与贫困地区的种养殖基地和合作社建立团购团销机制。同时,也在省会贵阳及省内主要城市的各类小区,着手生鲜农产品进社区的终端建设工作。


  另一方面,是抓好省外市场推介展示。今年6月,黔菜入沪产销对接会在上海举行;今年7月,贵州蔬菜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现场推介活动在广州举行。


  两场推介会都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围绕“广进黔菜”目标,目前已实现每天有53吨农产品从贵州进入广州市场;围绕“黔菜入沪”目标,也已经实现每天至少向上海持续供应蔬菜22吨以上。


  再一方面,贵州还积极对接境外市场。以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鼓励企业铺设边境贸易营销网络,打通黔货出海通道。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的10万斤的“碧秀佳牌”白萝卜在深圳港口装船出口到迪拜,六盘水的红心猕猴桃则一路向北去往了俄罗斯……贵州农特产品正逐步打开海外市场,一批黔货输出到东南亚国家以及转口日本、韩国、新西兰、印度、澳大利亚、美国。


  此外,抓好线上线下平台融合也非常关键。贵州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产地仓模式、京东直采模式、苏宁窗口采购模式等,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黔货采购数量,贵州电商云、黔邮乡情等地方平台不断加大产品推介力度,有力带动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和展示销售。(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