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70周年成就展 | 这件藏品的展出,藏着八旬老人怎样的故事?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管云



  贵州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里的观展者熙熙攘攘。其中,朱成柏不仅是成就展的观众,也是展品的提供者之一。


  今年已八十岁的朱成柏退休前曾前后担任贵州省化工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化工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退休后的朱成柏开始慢慢整理起这几十年来家里收藏的“宝贝”。其中最让他觉得充满意义的,便是这次他提供给70周年大型成就展展出的一枚贵阳一中布质校徽及一套票证样本。


微信图片_20191109162324.jpg

  展柜中成列着朱成柏提供的贵阳一中布制校徽。


  一枚颜色泛黄的贵阳一中布质校徽放置在展柜中,一位挚爱母校的学子却将它珍藏了62年。珍藏校徽不仅是对朱成柏贵阳一中求学生涯的纪念,还因为校徽也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它历经了岁月,也见证了历史。


  据朱成柏介绍,1958年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从家庭到单位,人人都贡献出身边的铁制品来大炼钢铁,学校也不例外。就这样,学校的校徽便在这一时期都使用了布匹来制成。


  不仅如此,求学的时光在朱成柏心中仍旧记忆犹新。他回忆说那时的贵阳城市虽小,可交通却不便。朱成柏说,“那时的贵阳一中坐落在今天人民广场这一片区,教学楼位于南明河畔的半岛上,以学校为中心、大十字为半径外的同学才能乘坐摆渡船过南明河上学,而在这个‘圆圈’内的同学只能绕新路口桥和大南门桥步行读书。”


微信图片_20191109163522.jpg

  上世纪50年代,以贵阳一中为中心、大十字为半径外的学生乘坐摆渡船过南明河上学。


  条件虽然艰苦,可那段求学岁月对于朱成柏却是精神富足的。朱成柏说,“贵阳一中有一批敬业敬职的好老师,这是让学子们值得骄傲和感恩的。生活困难,但老师们却一心办学、不为名利,他们用高标准、高要求来指导学生,才让一中走出了这么多杰出的人才。”


  除了校徽,朱成柏还提供给成就展展出了一套票证样本,这些票证则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的缩影。


微信图片_20191109162334.jpg

  展柜中成列着朱成柏提供的的票证样本。


  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但由于那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日常需求,粮食供给与需求脱节。这时国家便开始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全国统一使用按人口定量发行的粮票、布票等票证来采买生活用品。


  有钱却无票的生活只有寸步难行,有票却物资有限,也让人们的日子过得很拮据。朱成柏说,当时正在读书的他寄住在舅妈家,一大家子吃饭却只能每人用一个碗钵,按各自的粮票定量取米加水后,再把这份限量的口粮放入一口大锅里蒸熟后各吃各的。


  回忆起那个统购统销的年代,朱成柏告诉记者,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已参加工作的他有次和同事去织金出差。在织金的集市上,他们发现有不要票的猪头出售,欣喜的一群人便一人购买了1至2个猪头打算带回贵阳。然而从织金出发的长途大巴却只能走崎岖的山路,车子从清晨开到下午才能达到贵阳。炎热的天气早已让前一天买的猪头发出异味,漫长的山路颠簸更是让猪头坏得更快,车子里的乘客开始抱怨这股不知从何而来的臭味。而几个买了猪头肉的年轻人不敢声张,只能等到了汽车换水的地方,才赶快借机将肉移至车顶。一路都在担心着猪头肉的朱老回到家后,打开袋子一看,猪肉早已变质,可他又不舍得将花了钱的肉丢弃,想了想后他只有把猪头肉放在锅中熬出油来,再加上糖、醋等去除异味后再食用。


微信图片_20191109162340.jpg

  朱成柏在他提供的一箱三羊牌肥皂前留影。


  如今,这些让大部分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往事已一去不复返。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生活必需品产量增长,各种农作物和轻工业品市场逐渐形成。到1993年,朱成柏手中的票证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票证也从生活的必需品变成了回忆旧日时光的纪念品。


  从票证时代走向智能时代的六十多年间,贵州已经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朱老感慨地说,“这个展览办得很好,它让很多没有经历过70年国家发展的人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国家如今能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多么来之不易。”(责任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