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秋后坝区传捷报】 罗甸县祥脚村:坝区“菜业”升级2.0版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何登成 通讯员 杨昌林


  11月6日,秋日和煦,凉风送爽,罗甸县祥脚坝区奏响“秋种进行曲”,辣椒、黄瓜、四季豆等秧苗涨势喜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绿意悠然入目。


  “逢亭是个旮旯角,一弯两弯到祥脚,高压电线头上过,祥脚还是黑窝窝。”上世纪80年代,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年种的粮食只够半年吃,只能挑着扁担到邻村借粮吃,今年借玉米明年还大米,一年接不上一年,当时的祥脚村也被称为“扁担村”。


W020191108472418696881.JPG

祥脚村村貌


  40年过去了,如今的祥脚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00元,2018年突破15000万元关口。


  “1979年,蔬菜专家李桂莲老师来到罗甸发动村民种植早熟蔬菜,当时好多村子都靠着蔬菜产业赚得盆满钵满,看得我们心痒痒,也想乘着这股‘东风’,把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村支书毛成根说


W020191108465152114854.JPG

村支书毛成根查看蔬菜长势


  近年来,罗甸县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推动产业发展“六个转变”,依托“一坝一策、一坝一长、一坝一业”产业部署,集中调整100亩尤其是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产业革命。


W020191108464831627375.JPG

坝区全貌


  祥脚村也紧紧依托全县产业规划部署,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出“技术新、模式新、农民新”的坝区产业2.0。



  推进村社合一,“各自为战”转向“抱团发展”


  祥脚村种植蔬菜历史久远,但由于散户种植不成规模,种植效益低,品质参差不齐,品种差异化严重,市场竞争力小。


  90年代中期,受湖南、四川等地大棚蔬菜的冲击,祥脚村蔬菜产业大受打击,大部分村民弃种外出务工,土地丟荒,产业发展一度停滞。


  2009年,村支两委集中统筹、创新思路,以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基地和农户双赢的“三统两赢”工作模式点燃了祥脚坝区规模化生产的“星星之火”。


  “以前,村民各种各的,品质好的能卖出去,差的就没人要,大批量订单更是不可能接到,通过村两委统一运作后,蔬菜的品质和价格都有所提高,村民也得到了实惠。”毛成根说。


W020191108465152114854.JPG

村支书毛成根查看蔬菜长势


  2017年,为了加大整合现有土地资源,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实现坝区规模化生产,带动村民发展,祥脚村党支部在原有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贵州罗甸荣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20亩,提炼出“党支部+公司+专家+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公司统一生产标准,直接对接市场,帮农民屏蔽掉大部分市场风险,同时每年还能领到1200元/亩的流转费,加上公司提供的就业岗位,收入不减反增。


W020191108468435177294.JPG

2019年坝区基地工资发放清册


  2018年,公司基地年用工10000人次左右,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供给侧改革,“刀耕火种”转向“科技农业”


  每年的3-5月、9-10月是贵州蔬菜市场需求的高峰期,一直以来,祥脚村恪守春种秋收、一季一熟的自然规律,遗憾地与市场需求“错峰而行”。


  同时,低效经济作物占据大量土地,产业结构规划不合理,亩产值仅能达到2000-3000元。


  如何抢抓市场,由“卖得多”向“卖什么”转变,“种什么、怎么种”便成了决定性因素。


W020191108465634608545.JPG

即将运往市场的新鲜的果菜


  祥脚村水源充沛、气候温暖,资源优势明显,具有发展“冷冬早菜”绝佳的天然优势。


  2016年,黔南州保供蔬菜基地落户逢亭镇,配套建设了信息中心、育苗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实验示范区等一系列现代农业设施。


W020191108466343153813.JPG

冷链物流中心


  同时,邀请省内8名蔬菜专家组成专家工作站为祥脚村“出谋划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彻底打开了农民致富增收的“小金库”。


  “目前我们在大力推广‘菜-稻-菜’一年三季四熟的种植模式,采用间作、套作、复种等多种方式,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达到亩产3万、2万、1万的产值,“321”高效种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轻松实现‘万元田’的目标。”罗甸县蔬菜办副主任王惠科说。


  基地建成以来,大力推广深窝高厢栽培、蔬菜穴盘基质育苗等技术,育苗成活率相对传统撒播方式提高20%;在豆角类蔬菜的种植过程中,推广蔬菜搭架栽培技术,有效提升蔬菜的质量与产量。


  育苗中心平均每年开展80多个新品种的试验培育,2017年11月推广的辣椒品种“辣丰娇丽”,经过基地选种培育后,亩产量提升500斤。

罗甸蔬菜办副主任王惠科查看实验地里新品种的长势


辣椒新品种秋种实验


  有了科学种植技术为坝区产业“保驾护航”,祥脚坝区先后破除了选种育种、病虫害、产量质量等多个瓶颈,这里出产的果蔬以优良的品质、绝佳上市时间,牢牢把握市场需求。


  2019年至今,祥脚村坝区果蔬产量达4080吨,实现创收2012万元。



  转变小农意识,“老把式”转向“职业化”


  随着坝区产业不断地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生产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能种好庄稼”的“农业老把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对农民的要求: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


  “放下锄头,拿起账本”,村民李登雪有话说:“我来到基地工作后,基本就不种地了,主要负责管工,现在慢慢在学算账,一天管理着20多个工人,多的时候40多个,一点都不敢马虎,都是乡亲们的辛苦钱,生怕给大家算错。”


W020191108472541222493.JPG

李雪登在基地里带领工人采摘


  村民的黄廷珍算是基地的老员工了,三年来,她的那本“收入账”早就算得明明白白了。


  “我家有两亩地流转给公司,每年光流转费就有2400元,加上在基地务工每月大概2500元,一年也有三万多块呢,收入比自己种提高了10倍。”


  如今,在祥脚村坝区基地里,管理、生产、经营、技术等岗位分工明确,村民各司其职地从事着生产劳动,“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基本构成单元,与“村社合一”的组织方式、“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思维,共同构成罗甸坝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雏形。


W020191108478566065703.jpg

祥脚坝区早熟蔬菜


  2019年上半年,罗甸县蔬菜种植26.38万亩(次),其中,冬春蔬菜种植面积26.03万亩(次),产量45.03万吨,产值13.98亿元,纯收入9.32亿元,农民种植蔬菜人均增收3572元,覆盖贫困户10000人,贫困户人均增收3085元以上。


  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有效拓宽农民致富增收途径,使罗甸获得了“全国菜篮子生产先进县”、“全国早熟蔬菜生产基地县”和“蔬菜百强县”称号。(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