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秋后坝区传捷报】绥阳县金坪坝区:撂荒田变“菜篮子” 学技能让“土生金”

  当地群众在金坪坝区育苗基地里务工。

  11月7日,遵义市绥阳县大路槽乡金坪坝区人头攒动,翻犁、起垄、移栽菜苗,近百名群众抓紧耕种,一行行白膜孕育着致富希望。

  “像这样大规模的种菜,金坪坝区还是头一回。”曾经“高粱种一点、烤烟种一点,撂荒一大片”的金坪坝区,现在连犄角旮旯都充分利用起来,“癞头坝”变成了“菜篮子”。

  产业选择:让百姓不再守着沃土过穷日子

  金坪坝区共有591亩,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

  “我们的土质好,种出的红高粱和烤烟质量也好,我们都种习惯了。”在当地群众的记忆里,金坪坝区的土地里似乎只能种出红高粱和烤烟。每年收完高粱,土地就“放假”了,当地百姓守着沃土过穷日子。

  金坪坝区还有没有发展其他产业的可能?

  “金坪不仅土质好,温度和湿度都很适中,就是一个天然‘菜篮子’。”金坪村党支部书记杨正平说,经过几个月的谋划和考察,“种菜”成了金坪坝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不二选择。

  说干就干。9月底最后一季高粱归仓后,金坪坝区不再像往年一样沉寂,田间地头一片火热,白菜、紫甘蓝、西兰花等6个品种蔬菜逐一移栽落地。坝区按照村社合一的模式,紧扣“八要素”,调整产业结构,流转了591亩土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近百户群众参与到了这场产业革命中来。

  培训农民:农民工变种菜能手

  “起垄很关键,这种窄垄上只能下一棵菜苗,要保持间距,菜才长得好。”穿行在成片的菜地里,67岁的卢开亮脚下生风, 颇有“菜专家”的风范。

  “我哪是啥子专家?是专家来培训的我。”卢开亮说,自己外出打工十几年,种地的手艺早就生疏了,一个月前,乡里边请了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员进村上课,让大伙掌握了科学种菜知识。

  “种菜是门技术活,不专业的话,再好的品种也能种坏。”杨正平说,在金坪坝区全面开种蔬菜之前,培训课直接上到田间地头,技术员手把手教,群众认认真真学,重点以返乡创业农民工、种养大户、致富能手为对象,旨在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农民。  

  “老卢,你来看下,这行距行了不?”

  “老卢,这定根水 的比例应该标准了吧?”

  “可以,可以,就这样干,大家都成专家了,哈哈哈!”

  手上有技术,发展有底气,从打工仔变成“种菜专家”,和卢开亮一样,当地数十人成为了种菜能手。

  如今,绥阳县各坝区建立新型专业农民人才库,加强培育职业椒农、烟农、菜农、菌农等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农民,持续推动农技团队和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服务,上好“培训农民”这堂大课,筑牢“技术服务”基石。

  利益联结:“一土生多金” 群众增收快

  金坪坝区591亩的蔬菜基地,一头连接着山外的大市场,一头连接着当地194户930人。

  “从家里到上班的地方只需要几分钟,一天能挣90元,这日子有奔头。”11月5日,张科芬和工友们在育苗大棚里整理蔬菜苗,想着自己就快领工资了,她笑得合不拢嘴。

  张科芬祖祖辈辈生活在金坪坝区,常年靠种植烤烟和玉米为生,收入一直不高。金坪坝区发展蔬菜产业后,张科芬不仅把家中2亩地流转出来,还应聘进入蔬菜育苗基地务工,如今每月有近2000元收入。

  “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只是其中一部分,等我们种的菜卖出去,还会有分红。”接过张科芬的话茬子,村民杨正敏说,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土地流转每亩400元,群众务工工资一小时10元,蔬菜销售以后,利润的20%用来分红。在这场产业革命里,群众是绝对主角。” 大路槽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杜远东说,   

  为了全力推动金坪坝区的高效建设,大路槽乡通过政府引导、扶持,让农业公司、合作社、商户参与到坝区发展中来,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现已和贵州钓鱼台国宾酒业有限公司、遵义山里人食品有限公司、“我有十亩地”项目专业合作社签订销售订单,只要种出菜,肯定不愁卖。(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