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解放记忆|贵阳的今天,正是他们当初想要的样子

WechatIMG865.jpeg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1949年11月15日前夜,贵阳城外。


  深秋的贵阳,一如既往的下着蒙蒙细雨。22岁的掌旗员左秋祥,望向天边泛起的鱼肚白,小心翼翼的检查军旗上包裹的油布,为部队进城做最后的准备。


微信图片_20191104152516.jpg

1949年,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


  静悄悄的黎明,天就要亮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46师136团,经过一路急行军后,在图云关停留。这里离贵阳城纪念塔还有几里地。几千里行军,边走边打,在尸山血海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将士们,此刻内心还是会波澜起伏。因为——就要进贵阳城了!这是一个平静而又有仪式感的时刻。部队号令全体整顿军容军貌,整理队形,所有人都精神焕发。


  “一会儿通知伙夫、马夫走外围,一会儿通知全团号兵集中起来,一会儿通知所有的重机枪、轻机枪、迫击炮扛起来,有钢盔的都戴上钢盔。大家心情都很激动,一路南下走了几个月,终于要到省城贵阳了,解放大西南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左秋祥回忆说。


贵阳十万群众走上街头迎接解放军 (1).jpg

1949年11月15日凌晨,贵阳十万群众走上街头迎接解放军


  早上8点过,一声令下,军旗打开、号兵集中。左秋祥站在最前面,奋力将旗尖的水头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鲜红的八一军旗招展起来了!


  在军旗的指引下,三路纵队纪律严明,雄赳赳、气昂昂的开始进城。贵阳城里什么样?贵阳人民过的好吗?就要解放了,老百姓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每名将士都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着整齐的步伐,由六广门方向向贵阳前进。


  此时,贵阳城内。28岁的大学毕业生彭述纲同样兴奋不已。4年前,这个湖南湘西小伙考入贵阳师范学院中国文学系。大学,本该是无忧无虑的象牙塔,但动荡时期的中国,早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炮火摧残后日益凋敝的中国,贫苦无望的老百姓,都令这个志向远大的年轻人忧心不已。


  1948年,贵阳师范学院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组织领导。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师院的共产党员,尽管没有直接的组织联系,但大家站在一起坚持斗争,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1.png

贵阳解放时期的彭述纲


  回望过去,这一时期成为彭述纲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他认识了罗安仁。


  理化系44级的罗安仁,其实是地下党外围组织活动的积极分子。罗安仁可以说是彭述纲参加地下党工作的引路人。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参与地下斗争,一起创办《笔正》壁报、开辟《学丛》副刊、建立地下图书室,一起学习马列著作、传播革命思想。


彭述纲旧照 (1).jpg

解放后,彭述纲(二排右4)和战友们参观毛主席旧居


  1949年初,国民党在贵州的统治开始崩溃。贵阳市面上出现严重的物价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贵阳各学校师生生活越来越艰难。“一些知名教授也不得不到各中学兼课,有的甚至要几处兼课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彭述纲回忆,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中学校的地下党组织在新组建的中国共产党贵州省工委领导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运动。


  3月28日,彭述纲写下《贵阳师院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罢课示威游行宣言》,连夜印成传单。3月29日,1500多名师生从当时的学涯路、都司路、大十字、小十字方向,向国民党贵州省政府进发,沿途很多人围观。年轻的彭述纲和同志们,满腔热血为救亡图存而奔走。


贵阳解放,群众欢呼雀跃.jpg

贵阳迎来解放,群众欢呼雀跃


  8月,彭述纲毕业了。动荡的年月里,显然也分配不到工作。“一毕业即失业”的彭述纲,加入了学校迎接解放的组织。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里,彭述纲和其他地下党同志,在贵阳窄口滩、湘雅村一带组织工人、学生护厂护校,严防敌人撤退前搞破坏。


  “1949年11月15日,解放大军入城那天,贵阳街头到处人头攒动。”彭述纲回忆,当天他和地下党的同志们走上街头,迎接解放军入城,大街两旁的墙壁和一些电线杆上,贴满了“欢迎解放军”、“共产党万岁”之类的标语。十万市民涌上街头,庆祝贵阳解放。站在人潮中挥舞双臂高声呐喊的彭述纲,又哭又笑,高兴得像个孩子。


  就在城内万众欢呼的时刻,21岁的卫生员张玉,赶着驼药品的骡子,随着大部队不自觉的加快了脚步。第二天,张玉所在的卫生部紧跟着赶到了贵阳,驻扎在喷水池附近一个叫龙王庙的地方。他说,贵阳没有打仗,136团追着撤退的国民党军队朝清镇鸭池河一带去了,死伤在所难免。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从小在药店当学徒的他,在这里挽救了不少战士的性命。许是见多了生死和伤员的残酷场景,晚年再提起这一段,张玉只是淡淡的说:“我是学医的,救死扶伤是天职。”


微信图片_20191104143303.jpg

1951年,张玉和战友们发动群众土改时的合影


  话分两头。左秋祥所在的136团进占贵阳、解放清镇后,于11月22日正面强渡鸭池河。鸭池河在陡峭的大关山东边,河对岸有一座大关山。据史料记载,大关山陡直高耸,像一堵竖直的墙壁,横挡在鸭池河渡口对岸,紧紧卡住通往黔西的公路。当地人传说,历史上军阀混战时期,任何一方守住大关山,另一方从来没有渡过去的。


  “当时船被他们控制了,我们没有船,就一边打一边架浮桥。打了一天一夜,就把他们打跑了。都是纸老虎!后来,我们又一路追到黔西、大定、毕节,从赤水河进川。”92岁的左秋祥,提起当时的战斗过程仍然无比自豪。死伤当然有,但是左秋祥说,革命不怕牺牲。


  1927年出生,来自河北唐县的左秋祥;1928年出生,来自河南濮阳的张玉;1921年出生,来自湖南龙山的彭述纲。三个原本不会有任何交集的人,他们的命运,因为国家和时代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在1949年11月15日这天重叠。他们进贵阳时,贵阳的马路很窄,雨天都是黄泥巴,最高的楼是喷水池的一栋两层楼。老百姓没有衣服穿,披着蓑衣,捂着煤巴取暖。他们来到贵州,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贵州。在贵阳离休的左秋祥说,如今,贵阳高楼林立,高铁四通八达,年轻的朋友们穿的都很时尚;在都匀离休的张玉晚年坐高铁回过一次贵阳,他说:“一个小时就到了,我感觉还没坐够哩!哪像我们那时候,走了八千里路才到贵阳”;在黔西南离休的彭述纲常常回到自己读书的地方走走看看,贵阳的变化令他觉得日新月异。他们说,贵阳的今天,正是他们迎来解放时想要的样子。


左秋祥和老战友在一起(1).jpg

2015年,获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左秋祥(左一)和老战友合影


彭述纲讲述贵州解放故事 (3).jpg

今年98岁的彭述纲讲述贵阳解放始末


微信图片_20191104143346.jpg

今年91岁的贵阳解放亲历者张玉在都匀

20191105110019_49244.jpg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特别支持

  监制/袁燕

  策划/骆明 周文君 王一丁

  图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骆明 汪瑞梁

  海报/胡佳易

  视频剪辑/卢达极

  视频素材来源于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