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秋后坝区传捷报】 六枝特区大用坝区 企业有“决心”农户有“底气”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蓝婴 梁圣


  企业有“决心”农户有“底气”


  秋高气爽,山河明媚。10月29日,记者来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坝区,从高速自上而下,规划有序的厂房延展向远处,蔚蓝的天空将“凉都菌业”四字衬得格外亮眼,厂房内数以万计的菌棒正在发酵生长,仰头处,装满菌菇的大货车都香高速奔流不息……




  近年来,六枝特区紧抓我省12个特色产业发展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契机,将食用菌作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大力推进食用菌发展,建设基地规模2200亩,其中,大用坝区作为核心基地占地700亩,带动全区19个乡(镇、街道)发展食用菌种植1500亩,打造了一个集食(药)用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


  通过龙头企业带头,引领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以产业带动脱贫,组织贫困户到坝区承包大棚及就业务工。目前,该产业已解决424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00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精选产业 现代设备一条龙


  六枝特区位于中国避暑名城六盘水市东部,全年平均气温14.5℃,森林覆盖率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适宜食用菌生长,且一年四季皆可出菇,填补了东北、福建、河南等食用菌大省在夏天高温和冬天低温不能出菇的空档。




  “木材是培养食用菌必需的原材料,我们这里木材资源好,山区杂木多,可以就近取材。”走进整齐堆放着菌竹草、棕榈渣、木材、麦麸等原材料的库房,贵州上善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善和农业)总经理杨枝兴又道出了大用坝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另一优势。


  另一个厂房内,自动化锅炉、全自动接种机、一体式高压灭菌柜、现代化香菇搅拌料打包机、智能控制及自动传输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设备正在有效运转,工人们在一旁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现代化的设备,不仅提高了产量,也为工人们减轻了很多工作。


  “以前家里种的菜只够自家吃,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来厂里上班又轻松,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娃娃,我觉得挺好的。”家住六枝特区大用镇大用村的村民万海英在厂里上班已经有一年了,平时负责菌棒消毒,朝八晚五,一个月2000多元工资,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让他们工作轻松了不少。


  随着一年多的发展,以上善和农业为龙头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已渐成规模,自去年9月第一批菌棒生产线投产起,截至今年10月,已实现产值2300万元,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获得毛利约500多万元。




  找准市场 产销对接两不愁


  “作为企业,我们首先要考虑生存和发展,才能带动农户脱贫。”据杨枝兴介绍,前期为了打开市场,保证企业生存发展,他们也下了不少功夫。



  市场,是生产的风向标。为了打开市场,公司组织了一批销售团队,建厂之初便派专员前往省外开拓市场,调研国内食用菌市场的发展模式、市场需求,看到一线城市及国外市场对食用菌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他们越发充满了信心。




  “我们在阿里巴巴开了个网店,产品挂到网上后,看到品质好,冬夏都能出菇,全国各地的客商都在和我们联系,一开始,我们很多订单都来自网络。”杨枝兴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在稳固西南市场的基础上,开拓其他省外市场及国外市场,目前已有一家美国纽约的农庄正在洽谈。


  “目前,我们鲜菇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现在我们鲜菇销售最大的市场是成都,第二个是重庆,这些地方吃火锅多,运费也低。干菇市场就更厉害了,目前我们每月最少产出2万斤干品,光是北京的一个客商,我们都供不应求。”杨枝兴对市场充满了信心,因为客户看中的就是他们的品质。


  为了保证好口碑,打出响亮的品牌,在生产上他们也十分谨慎。


  “我们生产的香菇是‘三无产品’,原料无污染、种植无公害、产品无农残。”杨枝兴说,大用坝区基地所有原材料、生产用水、接触性材料全部按照国家标准,整个生产过程不使用农药和抗生素。除此之外,打包车间、无尘车间、养菌车间、出菇车间、乡镇出菇基地全部接入追溯平台,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全部可追溯,保证产品安全可靠。


  利益联结 村民口袋三笔账


  “搞农业,我们不能离开农民。”杨枝兴向记者介绍,企业主要在前端和后端,前端生产菌棒,后端作加工,把中端交给菇农。


  坝区建成后,企业吸收贫困户到项目区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并优先保障农户利益,实行第一年免租,第二年一半租金,菌棒交30%定金的优惠,同时,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生产出来的鲜菇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由公司全部回收。


  “我们是通过朋友介绍来的,刚开始没把握,只签了2个大棚试了试,一个周期下来,赚了三万多元,我们马上又续签了12个大棚。”家住六枝特区新场乡新寨村的村民何应兰谈起这件事,笑得合不拢嘴,她原本在药厂上班,丈夫长期在外开货车,两个毫无种植食用菌经验的人,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产出的香菇80%被评为一级菇,卖得了好价钱,一年不到一家赚了不少钱,双双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一心发展食用菌。




  这对夫妇的事例在村里传开后,村民们纷纷跑到他们的大棚里参观,一起承包大棚的村民们也上门去取经,大家都想跟着干,向何应兰一样赚大钱。


  “我们现在都只管出菇,然后大棚租给农户来做,这不仅节约了出菇的成本,还激发了菇农的内生动力,出菇效率大大提高。”杨枝兴表示,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引领贫困户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自己当家做主,让当地农户实现真正脱贫。


  如今,当地农户手握好几笔收入,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800元,进厂就业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按“三变”要求,企业还将政府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到贫困户,项目建成投产并产生效益后,企业按照6-8%的比例分红给入股股民,加上红红火火的养菇户,大用坝区真正成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田”。(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