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秋后坝区传捷报】七星关对坡镇坝区:沔鱼河畔秋意浓 群众增收笑开颜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夏民 通讯员 陈曦 胡秋婷


  七星关区对坡镇千亩坝区位于704县道沔鱼河畔,水渠纵横,村寨相连。坝区土地肥沃,四周环山,地势平缓。自全省500以上坝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以来,对坡镇积极谋划,精心部署,搭建坝区“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连结机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良好区位条件等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增效明显,坝区发展风生水起。


对坡大棚基地.jpg

对坡镇大棚基地


  金秋十月,月满仓满;沔鱼河畔,物阜谷丰。走进对坡镇坝区香葱种植基地,隔着老远就能闻到香葱的香味,走近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的丰收场景。村民们三三两两分布在基地里忙活着,有的正在弯腰拔葱;有的搬个小凳子往地里一坐便开始清理香葱上的泥巴;有的则两个人合作把香葱装袋背往装车点装车。“我们的香葱每天都能收获三到四吨,全部发往贵阳和毕节,最贵的时候每斤能卖到3元。”盘算着这一季的好收成,基地管理人员李玉心里美滋滋的。


香葱基地务工人员.jpg

在香葱基地务工喜笑颜开的村民


  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笑脸上。村民申时先正在基地里采收绿油油的香葱,她没想到,忙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现在不种庄稼了,还能给她带来每年上万元的务工收入。“基地就在家门口,老板对我们好,说话又客气,我天天在里面干,一天有100多块钱,一年最少都有一万多的收入。”申时先美滋滋地说。


香葱基地.jpg

对坡镇香葱种植基地


  中心社区香葱种植基地占地约200亩,根据各地口味的差别,主要种植红葱和黑葱,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充分保证香葱质量,在市场上一直深受群众喜爱。“怕的是我们种不过来,产量跟不上,不然可以说种多少就能卖多少。”李玉对记者说,香葱基地的葱基本上一进入市场就会被抢购一空。


  “采收香葱时我们采取计件的方式计算工资,多劳多得,以5角每公斤计算,在基地里务工的工人,手脚利索的一天可以拿到200多元的工钱,最低的每天也有60元以上的收入。”李玉介绍,每天在基地务工的百姓最少都有30多人,工资按时按月发放,大伙儿积极性都很高。


  香葱产业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栽葱、管护、拔葱、装箱等都需要大量的人手,最大程度地给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在种植香葱上,我们基地技术成熟,再结合当地的气候优势,香葱一年可种3季。今后我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农户就业,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李玉说。


  按照发展坝区打造高效农业产业的思路,对坡镇因地制宜,在调优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坝区资源优势,不仅种植时鲜蔬菜,还大力发展茶叶育苗,为全区茶叶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沿着沔鱼河一路看去,大堡社区756个大棚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在河畔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眼下,大棚里种植的茶苗长势一片大好,等到11月份,茶苗将全部移栽至七星关各大茶场。社区支书谢德敏在大棚里仔细察看茶苗长势,每一棵茶苗在她眼里都是群众致富的希望。“我们一个大棚将近种植10万株茶苗,产值能超过2万元。”


茶苗育苗棚.jpg

谢德敏正在育苗棚里查看茶苗长势


  “社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气候和种植环境,给了我们很好的发展机会,去年光是给群众发放工资就发放了20多万。”开源集团驻大堡社区第一书记黄兴迁介绍,在恒大集团的帮扶下,大棚于去年完工,随后由开源集团旗下毕节盛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经营主体,发展蔬菜和茶苗种植,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不少收入。


  坝区喜丰收,群众笑开颜。


  大堡社区田坎组村民王朝秀今年63岁,是大棚基地里的老面孔了。“我家4亩地,全部流转出来,再加上基地务工一天100元,一年差不多要多收入近万元。最主要是从我家来基地几分钟的路程,两边的事都不耽误。”王朝秀家有11口人,之前种植4亩土地,基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在大棚里务工,因为勤快,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基地的建成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发觉了有潜力的村民。


  “大棚建设的时候我就在里面务工了,做事踏实,老板看在眼里,觉得我还不错,就让我当基地的管理人员。前前后后,我在三个大棚基地做过管理。现在在这里做管理,直接把我的工资涨到了3500元,一年增收4万元没得问题。”赵高文是大堡社区村民,脑子活络,踏实肯干,这两年通过在大堡社区大棚基地做管理,家里房子都新建了两层。提起现在的生活,赵高文脸上总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坝区发展越来越快,无论是对政府、企业、种植大户、村民等各方都有利,在田野上他们看到了希望。秋意渐浓,对坡千亩坝区的村民们仍然不松劲,积极为下个丰收年做好准备。(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