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辉煌巨变!贵州日报今起陆续推出“贵州·解放日”特别报道|天柱,打响解放贵州第一枪

08_08_1154.jpg

  解放军进入天柱县城场景。(天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开 篇 语


  70年前的今天,1949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第16军46师138团夺取天柱县城,地处黔东门户的天柱县成为贵州省解放的第一个县,从而拉开了解放贵州的序幕。


  时光荏苒,硝烟散去,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已成为永恒,飘扬在历史的天空,回漾在人们的心头。


  时针拨回至70年前。1949年10月22日,根据毛泽东主席、二野刘邓首长指示,五兵团发出《战字第3号命令》,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率领所属16、17、18三个军挺进贵州。


  攻占天柱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插贵阳,沿途相继攻占三穗、镇远,于11月8日攻克天险鹅翅膀,打通了通往贵阳的主要障碍,并于同日解放施秉。1949年11月14日23时,二野五兵团16军进入贵阳。1949年11月15日,17军50师进驻贵阳,贵阳宣告解放。


  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遵义人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迎接解放军的到来。1949年12月初,国民党89军军长张涛在与五兵团取得联系后,通电起义。12月10日,国民党19兵团副司令官王伯勋、49军军长王景渊、黔西南绥靖司令谭本良、黔西北司令刘鹤鸣等联名通电起义,黔西南地区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


  70年追逐梦想,70年阔步前行。


  今日起,沿着贵州解放的足迹,贵州日报将陆续推出“贵州·解放日”特别报道,再现历史、缅怀历史、致敬历史。


  向历史致敬,是为了壮行未来。


  贵州解放70年来,与新中国同频共振,绘就了新中国70年壮丽画卷上的多彩贵州篇章,经济社会、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已撕下了贫困、落后的“旧标签”,全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840余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贵州省减贫人数和减贫幅度、易地扶贫搬迁人数位居全国各省区前列,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2018年,贵州生产总值达14806.45亿元,是1949年的2377倍。贵州还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组组通公路,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正成为大数据高地、绿色宝地、旅游胜地、产业兴旺之地,处处活力四射,生机勃勃!


  历史回顾 天柱——贵州解放第一县


  1949年1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第16军46师先头部队138团3000余人经由黔阳托口,越过“黔东第一关”——关上村(渡头坡),进入天柱县瓮洞镇,拉开了解放贵州的序幕。


  据天柱党史正本等史料记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即挥师南进。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迅速解放江南大片土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奉命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四川、云南、西康四省。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担负解放贵州的任务。


  8月,赣东北地区冀鲁豫南下干部和江南附近几省参加革命工作的新干部,组成西进支队,属二野五兵团建制,随军西进。


  9月初,二野五兵团16军、17军和西进支队,在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参谋长潘炎的率领下,从江西上饶踏上征途,经过数千里艰苦跋涉,10月下旬到达湖南西部地区。


08_08_1152.jpg

  20世纪80年代的天柱县城。(天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10月21日至23日,中共贵州省委和五兵团党委在湖南邵阳召开联席会议,作出解放和接管贵州的部署。26日至27日,贵州省委召开各大队以上负责人会议,传达联席会议精神,确定入黔后的工作方针、接管建政原则和布置各项工作任务。会上,分配第四大队接管镇远地区,第六大队接管铜仁地区。会议决定岑巩、三穗、天柱县由负责铜仁地区的第六大队接管。


  11月1日,二野五兵团第16军、17军分别从湖南黔阳、芷江等地出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贵州。11月3日,第16军46师先头部队138团3000余人由黔阳托口沿清水江逆流而上,进入天柱县瓮洞乡。驻守瓮洞的国民党军与解放军一触即溃。国民党县长陈樵荪及其军政人员逃往离天柱县城70华里的石洞。11月4日下午,138团占领天柱县城,地处黔东门户的天柱县成为贵州省解放的第一个县。


  解放大西南的电影纪录片,录下了解放军进入瓮洞“黔东第一关”和在天柱旧县政府门口,人民群众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两个壮观的场面。当时,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迅速解放省城贵阳,截击四川、云南的国民党溃军,来不及接管国民党天柱县政权。11月5日,部队急速向三穗方向进军。


  解放大军过境后,地方开明绅士吴绍文奉命成立天柱县支前委员会(后改为天柱县自治委员会),维持天柱地方秩序。


  国民党天柱县长陈樵荪为了卷土重来,继续维持反动统治,将县政府改为“自卫指挥部”、将保警队改为常备兵团。同时,与“西南绥靖公署黔东副司令”国民党剑河县长陈开明联络,在剑河大广召开三穗、剑河、锦屏、天柱四县反共会议,决定用天、锦、剑三县的保警队兵力进攻天柱县城。


  1949年11月30日,以陈开明为总指挥的天、锦、剑三县保警队600多人,攻打天柱县城。经过几小时的激战,保警队的中队长王绍权在南门被击毙,中队长顾阳德和一名机枪手在北门外中弹身亡,5名保警队队员被击伤。陈开明、陈樵荪恼羞成怒,扬言要放火烧毁民房。自治委员会恐城内人民损伤太大,同时又由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很大,自治委员会人员于当天黄昏前主动从东门撤出,走社学经渡马往蓝田方向转移。


  自治委员会撤离县城后,陈樵荪占领县城,张贴布告,恢复“办公”,委高元钦任秘书,关荫武任经济组长、刘昭任政务组长、罗义忠任军事组长。


  同年12月中旬,陈樵荪探听到解放军要来接管天柱,便施用“金蝉脱壳”手段,与陈开明密谋,以“东南绥靖区警备司令部”的名义,任命罗义忠为天柱县长,刘荣根为副县长,他自己向贵阳方向潜逃。


  1950年1月3日,镇远军分区司令员曾宪辉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7军51师153团二、三营1000余人从剑河南明经润松进军天柱。1月5日,在天柱县城8华里处的巴湾与罗义忠匪部相遇,激战几小时,罗匪溃退至高酿。曾司令员带领部队入城,天柱县城又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发展成就 70年天翻地覆慨而慷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天柱县各族人民在时代大潮中追逐梦想、阔步前行,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08_08_1145.jpg

 天柱县城新貌。通讯员 潘启灯 摄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70年来,天柱县国民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0.08亿元增长到81.54亿元,增长了1019倍。商贸和工业蓬勃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养生、新型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生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0.0115亿元增长到22.5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961倍;财政总收入从1949年0.0076亿元,增长到6.7亿元,增长了881倍。人均财力从1949年4.6元,增长到1330元,增长289倍。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49年的28元增长到9387元,增长了335倍。城镇人均收入从2002年5140元增长到2018年29277元,增长了5.7倍。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近年来,天柱县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新常态下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抓好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任务的落实,农业农村、国企国资等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尤其是在推进商事制度和推广“十户一体”和“农业三小”改革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268户,增长32.54%,民营经济比重达到59.8%;全县创建产业发展主体343个,覆盖4581户18531人,创建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主体8235个,覆盖95906户372176人;全县共建成农业“三小”工程550多个,覆盖带动贫困户1.2万余人。


  其他各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供销改革被列入全省试点;国有平台公司不断强大,签订意向投资和融资到位资金均达到历史新高;推进“千企引进”工程,累计引进项目50余个,项目总投资近60亿元。


  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冬季充电”“春季攻势”“夏秋决战”“百日攻坚”,突出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抓好8项专项治理,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44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建成“组组通”公路469公里,实现30户以上村民小组100%通水泥路目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45个,解决114个村1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9208户79778人、83个贫困村出列工作扎实推进,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6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1+5”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土鸡产业,年出栏土鸡达到500万羽。“天柱茶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评审,全县油茶林超过30万亩,正式投产22.8万亩,油茶产值突破2亿元。招商引资精准对接,“走出去、请进来”,先后成功引进同源中药、宏泰钡业、华鼎服饰、浙江润农、昆明郑继兰花卉等企业。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不断完善县城区总体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实施县城区环境整体提升工程,启动县城棚户区改造,建成联山移民新城,继续推进黔东商贸物流城、天泽郡等综合开发;按照4A级以上标准实施金凤山、三十里水景长廊、凤园等旅游重点项目;深入开展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实施62个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寨建设,建立117支农村保洁队伍;“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4.20亿元,8个村寨入选第五批传统村落,抱塘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良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县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3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185公里,“一事一议”“组组通”“村村通”实现全覆盖。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先后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和普及十五年教育省级验收,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三重医疗”保障,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全民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08_08_1151.jpg

制图:熊航


  剿匪故事:侗族妇女刘代菊、龙桃香、龙成兰——情报战线女豪杰


  1950年,天柱土匪活动猖獗,剿匪形势严峻。当年6月,锦屏匪首杨之鹏,天柱匪首罗义忠、匪副县长刘荣根、大土匪姚皆喜等几股土匪共800余众隐藏在高酿四周十几个村寨,经常到章寨、大圭、隆寨、三寨等附近村落祸害百姓,四处抢劫村民粮食,人民群众恨之入骨,巴不得解放军早日把土匪消灭干净。


  高酿镇章寨村刘代菊、龙桃香、龙成兰3名妇女,痛恨土匪的不耻行为,在奇袭大圭土匪战斗中发挥了“耳目”作用。


  6月9日,几个匪首在大圭寨开会,商议控制高酿,然后集中消灭解放军,夺回天柱县城。刘代菊三人假扮邻居串门和亲戚探亲,从章寨走过田野,进入大圭寨,探听情况。之后,由龙桃香、龙成兰继续观察匪情,刘代菊到天柱县城给解放军送信。


  中午,刘代菊走小路由良瑞经乐寨,步行30里,到达天柱县城,向解放军报告了匪情。部队当即派人到高酿侦察,侦察结果与刘代菊的情报完全吻合。晚上,部队作出战斗部署,由营教导员周学臣带领5连和机炮连走公路直抵高酿,从正面和侧面围堵土匪。高庆金营长带领4连,沿刘代菊来的路线,经乐寨、良瑞绕上章寨,直插大圭,形成夹击之势。


  10日凌晨,高营长带领部队从天柱出发,急行军到达大圭寨,在寨子前面一片树林里隐藏起来,又进行了分工:4连副指导员崔义军带领3排绕到大圭寨背后,堵住敌人退路,从山上往山下打;连长刘恩礼、指导员张锐锋带领1排和2排占领山脚,隐蔽接近大圭寨,从正面进攻,由山下寨脚往山上寨中心打。


  天刚亮,部队发起突袭,土匪还在睡梦中,来不及反应,杨之鹏的副官张安民和警卫8人当场被击毙。刘荣根听到枪声后,带着残敌向高酿街上逃窜,刚逃到寨侧左边小路,遭到5连和机炮连的猛烈夹击,溃不成军,狼狈逃往锦屏、坌处一带深山老林。


  这次战斗,共毙敌8人,击伤24人,活捉15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20支、手枪1支、望远镜一具,有力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刘代菊等三名侗族妇女由此立功,受到上级表扬,群众称赞,成为全县情报系统中的女中豪杰。(责任编辑:徐微微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