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大方县达溪镇冷底坝区:产业由“散”到“聚”



  冷底不冷,相反,冷底很“热”。


  10月28日,记者从大方县城出发,沿大纳路40分钟的车程便到了达溪镇冷底坝子。目之所及,一个个大棚整齐地排列在大纳路沿线。大棚内,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配料、装袋、接种、采收、包装……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冷底坝子现在热得很!这是大方最大的连片坝区,一共840多亩。”大方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同时也是大方县最平整、水资源最丰富、交通条件最好的坝区。这些年,冷底坝区经过了群众从最初“各自为战”种植传统农作物,再到农户集体种植莲花白、萝卜等蔬菜,农业产业发展由“散”到“聚”,由弱变强。


  如今,坝区引进了上市公司——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坝区工厂化种植海鲜菇和蟹王菇,让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再次跨出了大步子,推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当地740余名群众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随着收入的增加,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引进龙头企业 产业迈大步


  流水线作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位于冷底坝区的雪榕公司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工人们紧张忙碌;大棚内,采菇、包装、装箱……各个工序有条不紊。


  “大方引进雪榕公司后,公司投资建设了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目前已完成投资7亿元,其中冷底坝区完成投资4亿元。”大方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兴国介绍。


  “作为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龙头企业,雪榕公司的核心产业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从科研、种植、加工到市场,公司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刘兴国很自信。


  雪榕公司的生产方式对冷底坝区群众的发展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这辈子都想不到,农业还有这种种法,完全是工厂化生产。”冷底村74岁的老支书杨世猷满是感慨。


  在杨世猷看来,冷底坝区在产业发展探索上算是比较超前的。2001年以前,整个坝区种稻谷,产量还不错,但坝区周围人口密度大,800多亩的坝区,每家每户头上也不过一两亩地,收成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2001年,政府投入上亿元资金,对坝区土地进行整治,完善了水利设施,老百姓开始种菜。刚开始种的人不多,收入还可以,后来大家都种,问题来了,老百姓都不懂市场,就靠附近乡场上卖,量大了卖不出去。村里有经商头脑的群众成立了合作社,最好的时候,坝区种蔬菜亩产值超过了8000元。


  目前,雪榕公司在坝区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共400余个大棚全部开工生产,冷底坝区产业发展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这也让杨世猷大开了眼界。


  产品供不应求 坝区增效益


  刘兴国告诉记者,食用菌从配料开始到采收,150天为一个生产周期。公司研发的液体菌种发菌快,长势均匀,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就是对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我们实行的是工厂标准化生产,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严格。”刘兴国介绍,“你看,这些设备不仅能自动调节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连光照时间都能严格把控。”


  “基地主要生产海鲜菇和蟹王菇,目前日产量70吨,产值60余万元。”刘兴国说,作为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龙头企业,雪榕集团有成熟的销售市场,冷底坝区生产的海鲜菇和蟹王菇,主要销往华中、东北等地大型商场和超市,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求。


  “一天的产值60万元,一个月就是1800万,除去一些不确定因素,一年产值最少2亿元。840多亩地,算下来亩产值超过20万元。”这么高的产值,听得杨世猷瞪大了双眼,“种蔬菜时,年产值最高也刚刚超过8000块,和这个简直没法比。”


  “而且我们生产菌棒的配料是玉米芯、麦秸秆、木屑等废料,变废为宝,又可以为周围的农户增加一笔收入。”刘兴国说,我们和附近5家家具厂合作,还带动了附近群众投资建设了2家玉米芯加工厂。


  变身产业工人 村民摘穷帽


  每天早上8点,冷底村村民周巡凤都会准时到公司上班,她的工作就是将采摘下来的食用菌包装好。只见她手拿菜刀,迅速地将食用菌菌柄下半段切掉,然后麻利地包装。


  “都是手上活路,看似简单轻松,但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周巡凤说,菌柄留短留长都不行,包装不到位也不行。


  “我们的用工原则是同等条件下贫困户优先。在上班前都要参加至少一周的技术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刘兴国说。


  周巡凤家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家两亩多地种稻谷只够一家人勉强糊口,我只能外出务工谋生,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起来后,我就回来试试,平均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上个月我还做了4000多元呢,比在外面务工还要强。”


  “每天走几分钟路程就到公司上班,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孩子、工资待遇也不错。”周巡凤说,有了稳定收入,他们一家去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在冷底坝区周围,有7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00余人)像周巡凤一样,经过培训后进入公司上班,成为了产业工人,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收入稳定。”达溪镇党委副书记游兴杰说,“对于离家比较远的群众,公司还建有宿舍和食堂,包吃包住。”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