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视艺术高峰论坛在贵阳落幕

  " 一带一路 " 全球化视野下的 " 国际影视的文明互鉴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背景下的 " 中国故事的影像回望 ",2018 年末 2019 年初迎来中国电影史上 " 贵州年 " 热点下的 " 中国电影的贵州表达 "……10 月 26 日至 27 日,在贵阳举行的 2019 年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影视艺术高峰论坛上,来自蒙古国、俄罗斯、韩国的学界与业界专家,分享了他们从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带来的影视理论观点与实践构想,并与中国学者进行文明互鉴与友好交流。


  在两天的议程中,与会的 57 位嘉宾在两个主题论坛、" 多元媒介共融与影视工业蓝图 ""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影像之路 " 以及 " ‘一带一路’视阈下的国际影视文明互鉴 " 三个分论坛上开坛论道,分享了他们从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带来的影视理论与实践构想。虽然各位学者的题目各异,但都以 " 一带一路 " 影视交流为核心,在艺术与学术上形成了费孝通先生所主张的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的共识。


1.jpg


  此外,专家学者们还从电影工业的角度,就各国影视资源、文化之间展开交流与合作进行探讨,并对中国影视、贵州影视的未来发展作出深刻思考,共同打造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电影研究的新格局。


  " 一带一路 " 全球化视野下的 " 文明互鉴 "


  高峰论坛会场里,不时响起俄语、韩语、英语,"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的影视理论与实践,成为嘉宾研讨的一大着力点。


  俄罗斯电影研究所原所长德米特里 · 卡拉瓦耶夫、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高级研究员谢尔盖 · 卡普捷列夫、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学院高级研究员皮特 · 索尔丹金科夫,论述了当代俄罗斯电影资源发展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美学资源,并以电影大师安德烈 · 塔科夫斯基为个案,分析其对当代电影领域的影响。蒙古科学与环境电影工作者协会会长松虎 · 杜兰扎夫,分析了蒙古的自然环境在影视取景及创作上的可能性;韩国东西大学影像内容研究生院主任教授李炫锡,对中韩影视文化交流进行回望及展望。


  此外,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就俄罗斯、蒙古国、韩国、印度等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的影视艺术,展开创作现状、影像语言、美学表达、中外影视文化互鉴等角度的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李芝芳,介绍了 " 中俄电影交流合作借鉴前景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艳玲,分享了 " 一带一路 " 倡议下的中俄影视文化交流;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副教授邵奇,进一步讲解了 " 中俄合拍片现状与发展策略 ";


  围绕着 " 一带一路 " 倡议,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军,探讨倡议下国家电影的民族性探索的路径,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认为," 一带一路 " 是沿线国家电影文化交流的桥梁;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林克勤认为," 一带一路 " 是对冷战思维开出的一道 " 良方 "…… 这些观点均可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员张金尧教授论述的 " 习近平文艺思想对影视创作的指导意义 " 中找到支撑。


2.JPG


  " 高峰论坛不仅让中外电影专家有机会互通有无,更是促进了国内俄语、韩语等‘小语种’专业与电影专业学者、从业者的一次大聚合,意义重大。大家达成了影视作品要向善、向美,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阳出席并主持了本次活动的一场主题论坛。


  陈阳说,过去国内学界和观众对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的 " 小语种 " 电影艺术关注不够多,但近些年来,来自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国家的电影纷纷引入国内上映,取得了不俗的口碑与票房," 小语种 " 电影的价值被大家重新认识。" 这些沿线国家的电影产业,一方面要与好莱坞电影在市场上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在思想意识、价值理念方面与本民族文化相融相通。对他们成功的发展理念和路径的研究,对我国影视行业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陈阳说,在 " 一带一路 " 战略背景下,沿线国家不仅需要经济交流,更需要文化互通,才能促进各国间的紧密合作,影视无疑是一个好的着力点,因为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世人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文化方式。


  回望中国影像故事里的 " 文化自信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回望 70 年影像里的 " 中国故事 ",是电影研究者不约而同选择的课题。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员张金尧教授提供了一组数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新中国成立 17 年来总计 600 多部的产量,发展为每年创作超过 1000 部、2018 年总票房超过 600 亿元的巨大产业与市场。


  张金尧从中国军事电影的角度展开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智取华山》《董存瑞》《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到千禧年以后的《喋血孤城》《血战湘江》,再到近年的《建军大业》《智取威虎山》《战狼》《红海行动》等,军事电影在传统题材上有了进一步挖掘突破,开始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军事电影所关切的对象;在人物塑造上,军事电影平衡 " 作为人的英雄 " 与 " 作为英雄的人 " 两者之间的矛盾,努力寻求电影中人物英雄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以更熨帖的方式将英雄精神具象化为个性的人物。


  " 在众多类型的电影中,军事电影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张金尧说,强大的国力使得中国的军队乃至中国的整个文化倾向具有更开阔的视野,中国军事电影在类型化逐渐明确、类型融合不断深入的创作过程中,开始找到适合自身的创作路径。这正是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在国际电影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必由之路。


3.JPG


  "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各个历史时期有特色的代表性电影作品中,可以透视中国电影和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认为,70 年来,中国电影形成了 " ‘十七年’电影经典 "" 改革开放新时期经典 " 以及 "21 世纪视窗化进程的影像经典 " 三个阶段的创作经典,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可以透视时代政策变化和艺术观念转换的代表作品。


  "70 载中国银幕史,不仅是一门艺术史、一部美学史,而且以其独有的方式见证了共和国史,抒写了人民心史。"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苏米尔说,作为当代大众文艺 " 先锋队 " 的电影艺术,要回答在 " 站起来 "" 富起来 " 的基础上真正实现 " 强起来 " 的时代问卷。如何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走向 " 文化自强 "?他认为,这需要电影工作者面对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品位电影的审美需求,与近些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数量激增、银幕数激增而电影品质下滑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直面电影创作标准、创作生态问题,平衡实践与理论的 " 两翼 ",实现中国电影的腾飞。


  彰显中国电影的 " 贵州新力量 "


  2018 年末 2019 年初,饶晓志、毕赣、陆庆屹这三位编织贵州故事的贵州导演,集体站在了聚光灯下:饶晓志的《无名之辈》依靠超高口碑完成逆袭,以 3000 万元成本获得近 8 亿元票房;陆庆屹执导的纪录片《四个春天》,以 1500 元成本荣获第 12 届 FIRST 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毕赣执导,汤唯、黄觉、张艾嘉、李鸿其、陈永忠主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入选法国《电影手册》刊发 "2018 年最期待电影 " 封面专题,并成为当年金马奖的开幕影片。


  贵州电影人在贵州取景表述的贵州故事,一时成为引发全国范围关注的 " 贵州现象 ",业界评论其为中国电影史上的 " 贵州年 ",中国电影的 " 贵州新力量 "。


  参加高峰论坛的陈旭光先生,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他说,中国电影 " 贵州新力量 " 的代表人物毕赣、饶晓志、陆庆屹等,实际上代表了贵州电影的三种力量:凭借《路边野餐》获得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银豹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新导演奖的毕赣,其执导的《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更多关注当下人的内心潜意识梦幻世界,叙事碎片化、梦幻化,呈现出某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饶晓志的《无名之辈》《你好疯子》黑色幽默,夸张错位,呈现出荒诞性的美学品格;陆庆屹的《四个春天》,和另外一位黔籍纪录片导演周浩的《棉花》《大同》,则用影像记录家庭以及社会的变迁,传达对生命的关怀和对底层群体的记忆。


  陈旭光说,在虚构与记录、荒诞与现实的交叠中,贵州新力量导演依托贵州地理、文化、经济背景,在中小成本类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生产中佳作不断。" 这一支中国电影的‘贵州新力量’,对于我们考察与认知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与工业化生产的整体情况,有着独具一格、不可或缺的借鉴参考价值。" 他如此评价。


  事实上,贵州电影的新气象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从 2002 年的《寻枪》,到王小帅具有 " 成长电影 " 味道的《青红》《我 11》《闯入者》,到数量颇多的本土少数民族电影如《花腰新娘》《我们的嘎桑》《阿娜依》《侗族大哥》《云山太阳》,再到部分在贵州取景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人山人海》,以及《路边野餐》《无名之辈》《地球最后的夜晚》《四个春天》,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或取材于贵州,或把影片的地理空间选在贵州,追求表现或原汁原味或奇观化的贵州。


  其中,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将黔籍青年作家、" 鲁迅文学奖 " 获得者肖江虹原著的中篇小说《百鸟朝凤》搬上银幕,肖江虹担任电影编剧,电影上映后成为当年的现象级影片。肖江虹还担当了微电影《心墙》《北纬 26°》的编剧,并编剧执导电影《岩中花树》,至此,肖江虹以作家为主、编剧为辅的复合型写作者身份日渐清晰。


4.JPG


  还有同样身份的,是贵州文坛领军人物欧阳黔森,他创作有长篇小说《伟大的转折》《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说集等十余部,编剧并任总制片人的电视连续剧有《伟大的转折》《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二十四道拐》、电影《云下的日子》《幸存日》等十三部,曾四次获得全国 " 五个一工程奖 "、三次全国电视 " 金鹰奖 "、三次全国电视 " 飞天奖 "、二次全军 " 金星奖 ",获首届国家广电总局剧本大奖以及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五十余次。由他担任总制片和编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不久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并完美收官。贵州影视群体中,有着优秀 " 作家编剧 " 的视野。


  高峰论坛上,肖江虹作了《电影的文学表达与文学的电影表达》的心得分享;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安燕从 " 超验精神 "" 地方经验 " 与 " 世界目光 " 三个维度剖析了毕赣的电影;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肖艳华对王小帅电影中的 " 贵阳 " 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介绍 ……


  中国电影的 " 贵州新力量 "、中国故事的 " 贵州表达 ",正在自觉自信地走出大山。


  延伸


  构建本土影视研究及产业合作新格局


  此次高峰论坛由电影评介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主办,电影评介杂志社、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承办。据介绍,自 2018 年开始,《电影评介》杂志社开始主办该高峰论坛,旨在发挥学术杂志的特长,在电影研究界与产业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电影评介》以 " 研究影视,服务影视 " 为宗旨,一直聚焦影视理论前沿成果与具体电影文本研究的结合,在努力挖掘富有学术潜质的作者、培养具有较高学术品位的读者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造就懂得欣赏电影艺术的高品质电影观众群体,因成效显著而成功入选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今年适逢该杂志创刊 40 周年,《电影评介》杂志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专家委员会编委聘任仪式,借助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影视艺术家的力量,合力发布业界的新成果、构建本土影视研究及产业合作的新格局。(来源:ZAKER贵阳 记者:郑文丰 责任编辑: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