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答案天天有】看成就展,数“最”贵州|万水千山尽在指尖 通讯变化见证发展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 杜延卿


  “当时一个字3分钱,所以打一封电报要用最剪短的几个字来说明问题。”对于前来参观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李家模来说,尽管已经过去了40年,仍对“家有急事,速归”这6个字印象深刻。


  上世纪七十年代,书信和电报是当时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尤其是电报,非到万不得已,轻易不肯使用。


电报机、手摇电话……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通讯方式越来越先进.jpg


  “我们贵州经济发展比较慢,经济的落后也限制了通讯的发展。”李家模看着展柜里的老式电话告诉记者,直到1995年,李家模去北京出差时,才第一次见到还有随身带着的“电话”。“那时候刚下火车,就看到很多人用‘大哥大’打电话,我在贵阳根本就没见过,看着人家拿起来就能打电话,当时就感到很神奇。”


  感受到通讯方式上的差距,李家模回到贵阳后,用了近一年的工资装了一台固定电话。“那时候跟人家真的没法比,95年在北京固定电话已经很普及了,但在贵阳普通人家里根本就没几台。一台‘大哥大’一万多,我一个月工资210块钱,想都不敢想。就感觉到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太大了。”


李家模告诉记者,96年一台电话要2000多,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职工一年的工资。.jpg


  通讯发展,经济先行,从一穷二白到赶超进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贵州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贵州速度”。2018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1%,增速居全国第1位。


  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人们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给人们带来了真金白银般的实惠,一代又一代先进的通讯设备慢慢走进贵州的千家万户。


  “1996年家里装了电话,1998年买的BP机,2003年家里有了一个小灵通……2017年女儿给我买了一台智能手机。”谈及几十年来通讯方式变化的原因,李家模坦言,贵州老百姓通讯方式的变化主要归功于贵州经济的发展。“就通讯上来说,变化太大了,90年代很多人都还是写信,舍不得打电报,现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机。近二十年,贵州经济建设赶上来了,政策好,经济好,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责任编辑: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