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秋后坝区传捷报】长顺:倚靠坝区打造农村高产田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何永利 邓钺洁 通讯员 田华华


  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气温下降,却挡不住村民们的热情。10月25日,记者来到白云山镇凉水村巴毛大坝,一派繁忙的景象。在蔬菜种植大户的带动下,村民们正有序的赶种西兰花,预计春节前后就可以采收。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坝区对于没有平原的喀斯特山区来说,发展产业变得尤为重要。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长顺县围绕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紧扣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高产田”,采取“三定三统”运行机制,以“大户+散户”方式,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让群众实现零成本参与、零风险种植、零距离就业。


W020191030716551006195.JPG


  大户带动 共谋“致富经”


  位于长顺县白云山镇凉水村的巴毛大坝接近600亩,属于全县32个500以上坝区之一,由几十块大小不等的水田旱地组合而成。放眼望去,田成块、路成条,梯田旱地,纵横交错,在过去由于土地分散,种植结构单一,群众“单打独斗”,收入都不高。


  穷则思变,面对这一困境。今年8月,结合“夏秋决战”行动部署,以及全县“三定三统”模式,把白云山镇把当地分散的田土集中流转出来,并返包给大户,统一规划,种植连片的西兰花,让土地更高产、更高效。


  “这个西兰花苗,每天晚上都是由县平台公司长顺县顺丰源公司统一配送,早上我们只管拉到基地移栽,这里的大户每天要请20多个工人,能栽20多亩。”基地技术员罗英闲手提菜苗说。


  罗英闲口中的大户,就是3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户,而村民何兴阳就是这片基地的大户之一。50岁的何兴阳是当地村民口中的勤劳“模范”,多年来都只能在外面“打拼”,他进过生产车间,干过机械化农业,还做过包工头。


W020191030716552139528.JPG


  今年以来,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何兴阳回到家中,又恰逢全县大规模种植蔬菜,让他有了和家乡人一起致富的念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何兴阳与村里合伙人,承包了组上流转给村级合作社的50亩荒地,全部用于种植西兰花,既盘活土地资源,还带动了附近群众参与务工。


  “往年我们收完庄稼,就在家坐着没活干,今年村里面种蔬菜,我们就在这点打工,一天80块钱,我们这些老年人去不到远,很方便。”70岁的陈世兰老人满脸微笑的说。


  “以往有种菜的想法,就是不敢做,担心这个销路问题,今年政府给我们提供平台、育苗、收购.....,我们就不担心了,相信收入是很可观的。”看着连片的西兰花,何兴阳乐呵呵的说。


  据白云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费仕恒介绍,在凉水村巴毛大坝上,像何兴阳一样的种植大户有12户。按照“公司+村级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有西兰花200亩,目前已完成180亩。种植西兰花每亩可种3200株,产量可到2000多斤,按1元/斤保底价收购,亩产值最低在2000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共覆盖农户130户。


  搭建平台 散户“有甜头”


  离开巴毛大坝,向东乘车约10分钟,来到白云山镇最大的坝区——思京大坝,这里共有2000多亩。早在两年前,在平整肥沃的大坝上,这里群众就种植有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去年6月,在政府引导下,当地又发展了白芨、花卉苗木产业。


  眼下,农户秋收已结束。根据“夏秋决战”行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坝区剩余400多亩土地上,白云山镇规划种植了黄心大白菜300亩,从9月15开始育苗,每天都有几十位村民分散在该坝区的各个角落,目前已完成260亩移栽。


  “后期移栽完的话,我们还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另外各个阶段我们都要组织散户来搞技术方面培训,让他们各个环节都懂得技术,目的就是让蔬菜长势更好,让他们更有信心,增加收入。”费仕恒介绍说。


W020191030716554407955.JPG


  与凉水村巴毛大坝不同,这里农户种植方式以“散户”居多,他们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有1到10亩不等,政府平台公司为他们提供育苗、农业物资、技术服务,并保价回收,让散户吃上“定心丸”,发展信心更足。


  “往年我只栽一两亩,今年他们平台公司帮我们回收,支持我们,我放心了,多做一些。家里面土地差不多都栽完了,有10多亩。”村民赵福云笑着说。


  “用这个散户来做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在生产这块投入比较少,都是他自己来出,所以在管理方面,从起垄、翻犁、移栽,到后期打药、排水,他们责任心很强,积极性也很较高,种出来的菜品质也很好。”对于“散户”种植的好处,费仕恒如是说。


  在思京村黄心大白菜基地上,像赵福云一样种植10亩左右的“散户”共有23户,蔬菜种植覆盖农户97户,其中贫困户18户。据费仕恒介绍,白云山镇共有500亩以上坝区共8个,目前种植有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产业。


  三定三统 做大“蔬菜路”


  近日,在白云山镇猛秋村尧上蔬菜种植基地,当地村民们在忙着翻地、拉沟、打窝、施肥、移栽......


  在另一旁,十几个村民正在仔细倾听割草机、起垄机使用技术培训的讲解。之后,村民们便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村民,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农耕画卷。


  “这个机器太省力了,你看这个起垄机,一小哈就垄好了沟,要是人工的话,估计要搞一个早上。今天这些技术人员来教我们的这些技术真的好,我们会更有信心的把这个蔬菜基地做好。”村民肖吉华感慨的说道。


W020191030716556180567.jpg


  今年来,猛秋村尧上蔬菜种植基地按照县“三定三统”模式实施运作,种植260亩西兰花,由村合作社领办50亩,吸引3名大户带动种植90亩,其余120亩由基地周边20余户农户自行种植,此外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120余亩。用工覆盖农户80户,300余人,贫困户30户,120人。


  白云山镇的“蔬菜路”,这是长顺县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目前,长顺县32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已全面启动,全县建设100亩以上蔬菜基地107个,其中500亩以上连片蔬菜基地13个、200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46个。共发展蔬菜种植16.64万亩,蔬菜产量达到22.08万吨,产值7.06亿元。


  通过“大户”带动、“散户”引领,今年“夏秋决战”,长顺县将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目前已种植西兰花1300亩、黄心大白菜650亩,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一片片“高产田”正映入眼帘。


  “从目前种植情况来看,老百姓思想观念已经开始逐步转变过来。下一步将继续采取由长顺县顺丰源公司定种植品种、定种植面积、定收购保护价,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的“三定三统”模式,面向贵阳周边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做大做强我县的蔬菜产业,为脱贫攻坚助力。”长顺县顺丰源公司总经理朱雄介绍说。(责任编辑:孙远铭)